当前位置:首页 > (15份试卷汇总)202019-2020学年武汉市名校物理初二上期末统考试题
①蜡烛B与A外形相同是为了探究像和物___________. ②从多个角度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只点燃蜡烛A,而不点燃蜡烛B,使实验中观察到A的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_______。 (4)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增加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下面的记录表格中①②两处填写的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① ② 1 2 3 4 5 …… 2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__C。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该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BC段物质处于_____态。
(4)比较图象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_____(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22.某中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用到的器材有:耐高温的广口玻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细铁丝或棉线.如图所示: (1)将瓶口紧密封盖,摇动小铃,_____听到铃声.(填“能”或“不能”)
(2)对烧瓶加热,密封瓶盖与瓶口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比较听到的两次铃声的变化,可知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3.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r/cm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纸锥锥角α/° 下落时间t/s 1 2 3 1.9 1.9 1.9 10 10 5 90 135 90 81.9 71.1 81.9 2.20 1.84 2.20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正确的是____(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纸锥下落快慢与半径____,与锥角_____(选填“有关”、“无关”)。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___。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4)本实验运用了____的研究方法。
24.为了测量某石块的密度,某学校物理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一只小玻璃杯、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做了如下实验:
(1)在量筒内倒入60cm3的水;
(2)将小玻璃杯开口向上漂浮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如图甲所示),此时水面与84cm刻线相平; (3)将石块放入小玻璃杯中,让小玻璃杯漂浮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如图乙所示),此时水面与100cm刻线相平;
(4)取出小玻璃杯,将石块沉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水面与64cm刻线相平。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小玻璃杯的质量为_____kg;石块的体积是_____m;石块的密度是_____kg/m。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D B B A A A B 二、填空题 11.变小 12.02 4
13.直线传播 反射 介质 折射 14.40 15.声音 大 16.84 0.192 三、计算题
17. 2N 4 g/cm 200 Pa
18.(1)小明骑车的速度是5m/s;(2)小明骑车时车对地面的压强是7×104Pa;(3)小明骑车的功率是350W。 四、实验题
19.变暗 左
20.前面 反射 大小关系 找准像的位置 增强光的反射,更容易成像。 刻度尺 物距u/cm 像距v/cm
21.使物质受热均匀 2 不变 晶体 固液共存 CD
3
3
3
3
3
3
22. 能 铃声变小 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 23.A 无关 有关 B 控制变量 24.024 4×10﹣6 4×103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水平升降台面上有一个足够深、底面积为40cm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中装有深为20cm的水。现将底面积为10cm2、高为20cm的圆柱体A用细线(足够长)悬挂在固定的弹簧测力计下端,使A浸入水中,稳定后,A的下表面距水面4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 2N,在此基础上,在使升降台不断上升的过程中(g=10N/kg,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圆柱体A的重力为1.2N
B.圆柱体A的密度为0.8×10kg/m
C.圆柱体A的下表面距水面4cm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2.3×103Pa D.升降台上升的高度等于容器中水面上升的高度
2.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V―m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3
3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3.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