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1)
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指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学困生给予鼓励。体现长方体、正方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我分了5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教师先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实物也跟着一边摸,一边叙述。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同桌互相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实践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的准确位置,为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第二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情况下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3)师问:还有其他发现吗?
(4)汇报:牙膏盒有4个面,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也是相等的。 (5)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面的特征,并板书(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提出利用上面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面的特征。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课件演示正方体、顶点和棱长。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直观的感受。
第三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模型,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连接成的。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珠子,小组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a、讨论交流,你搭建的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生回答(12根小棒,8颗珠子.)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b、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小棒长短有什么特征?生(相对的小棒都相等),师:相对的棱相等。
c、课件演示老师归纳总结的长方体棱的特征。
(2)、师:如果老师要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模型,需几根小棒,几颗珠子,对小棒的长度
有什么要求?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感
受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逐步提高。
第四个知识点:总结归纳特征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学生手中的表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整理在表中,边填表格,边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图表示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板书(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梳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长方体第五个知识点:认识长、宽、高
1、教师指导学生摸出手中长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同桌互指,指名演示。
2、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学生亲自动手摸正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同桌互指 师:有什么发现?
生: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
教师明确:正方体的长、宽、高统称为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了解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图形中的数据大小无关,而是与图形的位置有关。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出示课件中的表格,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填一填
设计意图: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四个环节:师生小结、完善认知。
是特殊的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意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第五个环节: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
(1)结合课堂活动来考察,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加观察,操作,交流,展示等活动;主
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探索立体图形特征,能否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形象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
(2)通过课堂活动考察,对数学活动是否有兴趣,并获得自主解决问题愉快的情感体验。
(3)通过学生完成教材上的有关练习内容来考察,进行书面考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设计p33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以及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例1,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本课时依据现代认识科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