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心理学
1、本能的抓握:动作混乱 无意抚摸 无意抓握 2、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3、手眼协调的抓握
与坐姿有关,是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探索物体的萌芽
(四)开始认生
1、表现:找妈妈;摆脱生人
2、意义: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的标志; 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重大变化 三、半岁到周岁
主要表现在动作更加灵活,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的巩固。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往往能说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因为人的动作主要由高级中枢支配,其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①整体——分化
②上部——下部(首尾规律) ③中央——边缘(近远规律) ④大肌肉——小肌肉(大小规律) ⑤无意——有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坐爬站走的发展:
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一致,是儿童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是其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的分工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练习发音;音节清楚但无意义 2、听懂指令
3、用发音进行交往(前语言的交往形式)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孩子和成人开始相互理解
第二节 1——3岁
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幼儿完成了几大任务:学会走路、说话,使用工具,有了自我意识。
一、动作的发展;
两眼不协调,手乱动
照视线去抓;简单的动作目的;不相干的动作;神秘的中线屏障
三翻六坐九来爬,周岁会走叫妈妈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走
头、躯干-双臂、腿-手、脚 臂、腿-手、脚
3、4个月,手弯成大钩子 打破中线屏障
针对物体,带有目的性 开关盒子24次
喜欢练习,只为发音愉快 语调决定理解
分离焦虑
(一)粗大动作的发展(大肌肉运动) 最主要的是学会直立行走。 1岁:会走;
2岁:攀爬,活动积极性高;
3岁;越障碍,兔跳,上下楼梯。 (二)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
主要是手的动作;逐渐学会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其过程分四个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特点动作 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延长 3、有意重复有效动作
4、能根据用具特点来使用它 二、心理的发展 (一)语言真正形成
1岁以前:语言准备阶段; 1——1.5岁:语言理解阶段; 1.5——2岁:开口说话阶段; 2——3岁:积极练习阶段;
3岁以后: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思维的发生
1、表象发生:1.5——2岁左右出现表象,记忆进一步发展; 2、想象萌芽:2岁左右能根据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 3、思维出现:2岁以后开始理解事物的意义及联系,是初步的直观动作思维。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
突出地表现为出现独立性,也称为“人生第一反抗期”,表现为:
1、好动,喜做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2、语言上学会使用“我”第一人称 3、反抗成人控制 意义: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人类心理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3——6岁
一、小班幼儿(3——4岁)的以下心理特点 (一)生活范围扩大
1、生理的发展:身体更结实
精力更充沛
2、大小动作自如 3、语言的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直观动作思维) 思维依靠行动,记忆、注意也如此。
(三)情绪性强
1、心理和行为无意性强; 2、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1、 模仿表面现象;
2、 行为习惯的形成依靠模仿。 二、中班幼儿的(4——5岁)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儿童都好动,但中班特别突出;因为: 1、熟悉环境,有交往经验
2、生理进一步成熟,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具体形象(依靠表象) 1、思维更多依赖表象;
2、对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具体生活经验; 3、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于认识。 (三)开始接受任务(活动目的性增强) 1、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增强; 2、有了最初的责任感。 (四)会组织游戏
1、游戏组织能力迅速发展, 2、出现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幼儿从此不再局限于亲子、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由成人向同龄人过渡。
三、大班幼儿(5——6岁)的心理特点: (一)好问、好学
1、活动兴趣内化,格外好奇; 2、认识(智力)活动积极性高; 3、有为求知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 (二)抽象能力开始萌发 1、思维有了概括性; 2、开始掌握抽象概念; 3、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1、认识活动开始具有有意决策; 2、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3、尝试用手段巩固认识。 (四)个性初具雏形
1、有了较稳定的态度和兴趣; 2、心理活动开始形成系统。
小班相同玩具数量应充足 利用示范组织纪律 提供良好的榜样群体
童言无忌
小班幼儿仅凭兴趣
小班游戏角色平行、分散,中班游戏角色多样,有组织 有“好朋友”了
喜欢提问 猜谜 拆电器
能分类
但常出错
自觉控制注意 回家复述有关要求
兴趣有分化 重视他人评价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习要求:
1、理解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水平;掌握婴幼儿的触觉探索形式;
3、掌握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理解物体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 4、掌握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复习和导入:
1、复习:心理现象的分类;感知的意义;感知觉的种类;感觉的生理机制。
2、导入: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感知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感知觉的重要性: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2、人类新生儿已具备完善的感觉器官和成熟度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这不仅打通了联系外界环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认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语言形成之前,婴儿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不同年龄段,各组成分、相互关系及地位是不一样的。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未出现,控制力量微弱,反应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
1、普莱尔的研究:0-3岁末,主要研究感觉; 2、皮亚杰的研究:0-2岁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感知对环境作出反应,若未直接感知支,则认为它不存在。有三个特点:
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认识;
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逐渐形成有目的的行动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1、认识活动中受感知左右,且感知是思维发基础; 2、情意活动中
3、控制自己行为(反馈机制)
0-2:感知运动阶段 2-7:前运算阶段 7-11:具体运算阶段
11岁以上: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信号系统弱)
如视觉区域功能障碍,会影响思维活动的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