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飞桃花源记教案修订稿3
永嘉中学校级公开课
教 案
地 点:永嘉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 课 题:桃花源记
授 课 人:刘 飞
时 间:2010年4月20日
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古人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感受美境,理解理想。 ●学习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5、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我们走进了一幅清新甜美的田园画卷: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芳香的嫩草。这就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的美丽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篇文章的作者――陶渊明,一同走进他这篇优美的《桃花源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1.解题
2. 作者简介 四、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要求:①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翻译段。 ②完成练习
3.评析练习,串译课文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串译。教师点拨讲解重要词、句。
四、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五、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五、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人 1、背诵课文。
2、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二、 品读赏析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教师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2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8、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 拓展延伸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全班齐背。 四、 归纳总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