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燃机原理(精品讲义)
图 进、排气相位图
1) 排气早开角??eo
功用:减少排气阻力以达到减少泵气损失的目的;实现充分排气,对提高充量系数有一定的影响。
2) 排气晚关角??ec
功用:利用气流惯性进一步排出废气。
图 转速不变时排气早开角对排气损失的影响 图 排气早开角不变时转速对排气损失的影响
3) 进气早开角??ao
功用:保证活塞下行时,进气门有足够的开启面积,使新鲜充量顺利流入气缸;利用新鲜充量将一部分残余废气排出(扫气作用)。 4) 进气晚关角??ac
功用:利用下止点时高速气流的惯性,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充量。
21
2. 气门重叠对性能的影响
1 对自然吸气式汽油机,进气早开角不宜过大(一般小于200)○,否则会出现“回火”;由于存在进气管动态效应,排气晚关角也不宜过大,一般小于400。
2 对自然吸气柴油机,由于新气是空气,且无进气管真空度,重叠角可适当加大。 ○
3 增压柴油机,由于进气门外的压力高于排气背压,重叠期间出现“扫气”○,应增大重叠角到800—1600。
§4.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一. 充量系数解析式
每循环充入缸内的新鲜混合气量为:
m1?ma??mr??Va??a??Vr??r? (1)
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量 m1?ma?gb
m??al0?a??1???m?1al0?又
???maal0?gb?? al0令 Kal0a??1??——混合气的空气比例系数,则
al0ma?Kam1 (2)
又 ?mac???Kam1 (3) sVs?sVs将(1)代入(3)得:??Vr??r??c?Ka?Va??a?? (4)
sVs式中,Va?,Vr?——进、排气门关闭点的体积 ?a?,?r?——进、排气门关闭点的密度
令
??Va?Va——进气门晚关系数
??Vr?Vc——排气门晚关系数 将式(4)右端分子分母同除以Vc得:
22
?V??VV?VVKa?a??a??r??r??Ka?a?a?a??r??r??VVcVc???VaVc?
?c??cVV?V?ss?sacVcVc所以
Ka?????????ar? (5) ?c??s???1??c?KaTsRs?pa?pr???????? (6)
Rr?Tr?????1?ps?Ra?Ta?令 pa??ps??pa???p ; Ta??Ts??Ta? (7) 式中,?pa——进气系统流动的总压力损失
?p?——由进气下止点到进气门晚关点的压力上升值 ?Ta?——进入气缸内空气的温度
将式(7)代入(6)得:
KaTsRs?ps??pa??p?pr???c??????? (8)
Rr?Tr?????1?ps?Ra?(Ts??Ta?)二. 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1. 沿程流动阻力对充量系数的影响 1) 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 2) 进气旋流与气道阻力 3) 气门口的阻力系数 气门口平均进气马赫数为:
Mam?vm a而
??sfs?mvtm?FPvm
活塞平均速度 vm?2ns 活塞面积 气门口平均流速
进气门平均有效开启通路面积
所以 Mam?D?FP2nsFpKns?D????(因为。 ????)a??sfs?ma?ds??fd?ss?m?s?22实验证明:对小型四冲程发动机,当Mam?0.5之后,充量系数会急剧下降,此时气口流动速度达到音速,无论孔口下游(即缸内压力)降到何等程度,孔口流量都保持步变,
23
即出现“雍塞”现象,此后,发动机转速再增加,流量不会加大,发动机功率不仅不会加大,反而因机械损失增大而下降。
降低Mam的措施有:采用多气门技术以提高进气口的有效通路面积;加大气门盘直径;合理设计凸轮型线;D不变,减小S。 2. 进气温升?Ta?对充量系数的影响 进气温升由下列几项组成:
?Ta???Tw??T??Tr??Tg
L 进气过程中,燃油汽化吸收潜热引起的温
升
残余废气与新气混合引起的温升
压力损失变为摩擦热引起的温升 壁面加热引起的
3. 进、排气相位角对充量系数的影响
当进气晚关角?ac??Va?????,但?p?? 因此,存在一个最有利的进气、排气晚关角
当排气晚关角?ec??Vr????,但pr?? 4. 其它因素的影响 1)Tr??或pr????r???c? 2)????r???c?
3)ps?或Ts???s???c?(影响不太大) 4)燃料汽化??c?
§ 4.4 稳流条件下充量系数随专速的变化规律
一. 进气速度特性及其对发动机动力性和专速稳定性的影响
进气速度特性:发动机在油量调节结构位置不变时,充量系数随转速变化的规律。 1. 进气外特性对动力性能的影响
由Ttq?i??We?i???etgbHu知:
Ttq?gb?m1(当?et不变时)??c
所以,对于负荷量调节的汽油机,发动机的进气外特性决定了全负荷时的转矩和功率,即决定了发动机的最大动力性能(最高车速、最大加速度和最大爬坡能力)。对于负荷质调节的柴油机,虽然其最大动力性能取决于每循环喷入气缸内的燃油量,但由速度外特性决定的最大充气量,也制约了柴油机允许喷入的极限油量,也即可能达到的最大动力性能。
2. 速度特性与运转稳定性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