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www.open.com.cn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从积极方面来看: 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2、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主要在于:
第一,科举制度使学校成为其附庸。隋唐行科举之后,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而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
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机械、呆板,偏重于死记硬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缺乏时代精神,教学工作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第三,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败坏了士风。由于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试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科举成为士人入仕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路。儿童从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读书做官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生哲学支配着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同时,由于科举取士的名额较少,竞争相当激烈,不少士子为跃过龙门而坐成白首,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1 / 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