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睛》主题设计说明
《眼睛》主题设计说明
嘉定区实验小学 袁亚军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眼睛》的主题设计分析。 这一主题设计的框架非常简单,主要分三大块内容:
眼睛 眼睛的结构 眼睛各部分的功能 近视、远视、用眼卫生 从课时安排来说,分为三个课时: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活动安排 关键点 备注 观察眼睛模型、辨认记能顺利地完成眼教学凸透镜成像原理时已经做过“照相机”拍照实验。 体验“晶状体”因为瞳孔的缩放的调节功能使眼也对眼睛看清物睛看清远近不同体有一定程度的的物体,用眼卫影响,所以关于生教育。 虹膜的功能,可以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地在两课时中讲述。 活动的展开应该和用眼卫生相结合。 眼睛的结构、各忆各部分结构、观察瞳球成像实验。 部分功能 孔的变化、“晶状体”成像游戏 (第2课时) 眼睛怎样看清物体 模拟眼球看物体实验 (第3课时) 远视、近视 模拟近视、远视的情况, 利用不同的眼镜矫正“近视眼”、“远视眼”
其中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是了解眼球的结构,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大致了解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几个结构的作用。眼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比如角膜除了保护眼球外还为眼睛提供屈光力,瞳孔的大小除了控制进光量外还会影响成像清晰度,而玻璃体不仅起到支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同时还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由于眼球实在是一个太过紧密和复杂的器官,所以在这部分教学时,不追求讲全讲细,只是让学生大体有个认识。
第二课时的安排,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认识晶状体是怎样调节从而让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其实眼球对外界事物的清晰成像不仅靠晶状体,同时也是角膜、瞳孔、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结果。但是这种共同作用很难模拟、实验,甚至用文字都很难表述清楚,而且教材上也仅把眼球成像的功能归结为晶状体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是选择重点认识晶状体的作用。至于其他部分的作用,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些补充。
在第二课时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引出第三课时的内容,即近视、远视的原因以及人们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方法。这些都是很容易在第二课时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由于之前是从理论上了解眼睛成像的原理,所以这里也就不难理解近视和远视是怎么回事了,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也是水到渠成。在第二第三课时中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在上海牛津自然教材第八册《感觉》一单元中,有关于视觉的教学内容,其中讲到了眼睛的成像功能。而第七册《光》这一单元中,在讲到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也涉及了眼睛的成像功能,而且特别还谈到了关于近视
眼、虹膜等知识。综合两个部分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知识点虽处于不同的单元中,讲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是物理学的范畴,另一个是生物方面的知识,但教学的内容却是同一个,都是有关眼睛看物体的知识。
从内容安排来说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如何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打破教材的安排,将教材内容重新梳理后形成一个新的,关于眼睛的主题。具体来说,就是将第七、第八册两册教材中涉及眼睛的内容整理成一个小的主题内容,我们将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光》这一单元的凹透镜、凸透镜的折射知识之后,形成了在一个较大的主题单元之中穿插讲授一个较小的主题内容的格局。但不能说这两个主题内容是从属关系,而应该说是属于并列关系。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眼睛的成像原理,特别是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主要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完成的。两册教材中都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似乎又都有点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的感觉,没有把核心科学知识讲清,在以往的教学中,让人总感到有点不痛不痒,没点到关键之处。现在这样安排的目的,正是想利用刚讲授完透镜原理的机会,用光学知识作为支撑,乘热打铁,把眼睛看东西、近视远视原理等知识讲深讲透。
另外,在理解眼睛成像原理的同时,本主题内容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教育。而这两个重点恰恰是紧密相关的。眼睛的成像原理认识透彻了,在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教育时更有说服力,可以说非常有帮助。某种程度来说,两者互为因果,从教学效果来说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下面就《眼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个说明。这一课时的重点学习内容是研究眼睛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在之前教学折射现象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并没有重点解释折射的原理,而是通过大量的折射实例让学生认识这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初步认识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由于有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基础,眼睛成像原理的教学不是一个难点。所以在研究眼睛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这一内容时,重点也是放在认识眼睛成像现象上,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模拟实验辨析影响眼睛成像的因素。然而,眼睛的功能并不像透镜那样简单,有许多奇妙之处,比如能很自如地调节以看清不同远近的物体。增强学生对眼睛“奇妙之处”的体验,增强保护的意识,既应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可以发掘的方面。同时,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人体机能的精密和神奇,体味科学原理无处不在,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分析思考,再结合考虑教学难重点的分解、活动难度的层次递进、学生认知的逻辑规律,在活动设计方面,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1. 尝试模拟眼球成像: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这一环节在准备课上已经由学生尝试过,本课时作为复习部分。
2. 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探究模拟眼球和真实眼球看物体的差别,找出能更真实地模拟眼球看物体的方法。这是本课时的重点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和交流,掌握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核心原理。其实晶状体调节从而让眼睛看清物体的模拟实验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学生一点就通。所这个活动的重点所在是要让学生经历
猜测、尝试、纠错探究过程,体验在探究中逐步接近事物核心科学原理的成功和喜悦,从而体会到科学的奇妙和探索科学的无穷乐趣。
3. 联系实际,认识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物体的。这一环节也可以看作是上一环节的一部分。因为上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研究眼睛是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服务的,这里其实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4. 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最后,我想就课上用的教具作个说明。在进行眼睛模拟成像的实验中,我用了凸透镜、纸屏、发光物体、底板。其中凸透镜、纸屏分别代表晶状体和视网膜,底板是为了使“晶状体”和“视网膜”距离相对固定,使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同时便于学生观察物体离“晶状体”的距离变化。发光物体是几年前用发光二级管制作的,主要是为了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使光源更亮而稳定,便于学生操作。正好在眼睛成像这儿也可以用上。因为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对于物体的光亮度和环境光亮度要求很低,所以其实这里所用的发光物完全可以由蜡烛代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