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殷人认为只有通过虔诚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长治久安;而周人则认为
“天”是以“道德”作为赏罚的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保证获得“天”的眷顾。 这反映了周代(
)
B.王权与神权实现结合 D.理性主义的日渐成熟
A.统治理念发生了变化
C.保民成为主流价值观
2. 《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
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 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 期 ( )
A.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C.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
3.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 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血缘政治向科举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 两汉刺史按“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刺史只能检查郡守执行公务的情况, 如
发
现其
- 1 -
遣掾史验案,然后黜退”。这反映出( A.中央旨在实现集权 C.朝廷强化监察地方
)
B.地方吏治较为败坏 D.刺史州牧位卑权重
5.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 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律《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6. 秦代不仅通过教化规范官员恪守“为吏之道”,还通过严酷的法律保障实施,如《法
A.以社会教化为主 秦C.彰显了法家理念 律B.注重官员能力提升 D.奠定后世吏治规范
《7. 唐代应试举子会在考前将自己的作品卷轴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主考官会与 有
行社会名望且关系密切的人共同决定录取名单,故而请托之风也愈演愈烈。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B.科举取士并未实施 D.选官制度有待完善
为A.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
吏C.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
《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法律开篇均明确规 定为吏者的行为规范。据此可知,秦代的8. 唐玄宗开元 21 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为吏之道”( )
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9.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 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
- 2 -
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
A.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B.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10. 严耕望先生研究发现,两汉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三条规律:凡朝廷任命的长
官都非所统辖地区的本地人;县令长不但不用本县人,本郡人也不用;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从中可见,两汉地方官吏的选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 ) A.防范地方割据保障政令畅通 C.打破地域观念按照才能选官
B.促进社会流动提高办事效能 D.形成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局面
11.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 尊,贱有等威也。”谱学的兴盛说明( )
①家族制度受宗法制的影响 ②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③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 ④行政管理系统发达: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 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 )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B.在地方设转运使 D.派文臣任知州
C.设三司管理财政
13.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 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 品”“同中书们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
- 3 -
14.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
臣C.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15. 《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
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 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
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16. 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 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 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 A.强化了特务统治
B.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D.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
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
17. 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 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 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 ) A.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
B.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 D.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
C.建立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18. 隋
初沿
- 4 -
袭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