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福建乌龙茶出口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福建乌龙茶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各国为保护本国茶叶市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便是反倾销
(二)内部经营管理上影响福建乌龙茶出口的主要因素
生产水平低下,集成化水平不高,规模小,产量受限制,设施不齐全,生产的茶叶质量水平低,卫生水平不达标,农药产残留高,限制了福建乌龙茶的出口,同时企业自身,目光不长远,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也限制了福建乌龙茶的出口。
四 对影响福建乌龙茶出口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部市场上影响福建乌龙茶出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1.1对福建乌龙茶所受贸易壁垒制约的原因分析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福建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使得福建茶叶的价格低于各国本国生产的茶叶价格。因此福建乌龙茶大量进入各国市场,在各国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福建乌龙茶的涌入,会使各国国内生产的茶叶市场份额缩小。出于维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各国难免会对从福建进口的乌龙茶设臵技术性贸易壁垒。
进出口贸易是双方或者多方共同参与的一项互动性的交易活动,交易的顺利完成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进出口贸易交易双方会寻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各方利益存在冲突,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便无法实现。此时,贸易政策选择的结果就会偏离最优选择,这与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类似。福建乌龙茶由于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1.1.1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安全健康意识增加
新技术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绿色、健康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食品污染事件,使得人们的食品安全意思不断提高,因此发达国家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为依据,设立了一系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福建乌龙茶的出口。
1.1.2集中的出口市场,对进口国的茶叶品种替代性强
福建乌龙茶出口排名前三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日本、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同时福建
12
乌龙茶对这些国家本国的茶叶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以日本为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且标准严格,在设臵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其国内主产绿茶但不产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在日本国内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日本大量进口乌龙茶势必会对绿茶行业和其它可替代品行业造成冲击。出于保护国内行业的目的,难免会对福建乌龙茶设臵技术性贸易壁垒。
1.2对福建乌龙茶所受世界反倾销制约的因素的分析
1.2.1乌龙茶出口企业走低价出口竞销路
低价出口竞销是指出口企业以低廉的价格作为竞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以达到薄利多销或垄断市场的目的。低价出口竞销往往伴随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很容易对进口国造成严重冲击,造成倾销。
福建乌龙茶低价竞销的原因如下:
首先,福建乌龙茶出口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某个企业在国外哪个国家或地区销售不错,其他企业马上蜂拥而上。其次,企业众多,协调度不够,经常出现自相压价的现象,最终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发生。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竞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再次,福建乌龙茶产业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
在福建整个乌龙茶产业链中,不论是茶树种植,还是茶叶加工、经营,均存在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而且生产、加工与销售严重脱节。茶叶经营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因此出口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技术水平低,难以开拓市场。
1.2.2乌龙茶的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
反倾销法规定, 在被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被控方有申辩权和诉讼权。如果能够积极应诉,尚有可能挽回败局。一个普遍现象是,福建茶叶涉诉企业大多只是消极等待,而不愿意积极应诉。企业不积极应诉的原因有很多。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时没有胜诉的信心,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同时考虑到高昂的应诉成本,一个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成本在4 0 0万至800 万人民币之间。福建很多乌龙茶出口企业普遍缺乏反倾销意识,不愿意花费人力时间与财力应诉,反倾销案件的国外律师费用颇高,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相对较小,很多经济领域又没有充分利用商会或中国茶叶协会,无法形成整体的应诉实力。而应诉经费不足、反倾销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导致企业应诉不力。
企业不积极应诉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世贸组织的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不断削减,传统的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作用已大大减弱。于是,一些国家便企图以反倾销手段打击进口产品,保护国内企业。它们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往往故意夸大出口商品的增长幅度,编造产业损害证据。这时,假如出口国企业不积极应诉,进口国政府往往根据本国企业提出的反倾销申请,以所谓“最佳可得信息”原则,做出不利于出口商的判决。而福建多数乌龙茶企业不积极应诉,结果是单方判输,不战自败。福建茶乌龙茶出口企业不应诉就是主动放弃法律上对反倾销案件的知情权和申诉权,降低了起诉者的成本。这不但使福建乌龙茶企业遭受高额的反倾销税,失去了进口国市场,而且还给外国企业造成了福建乌龙茶出口企业不敢应诉、软弱可欺的印象。这进一步助
13
长了进口国茶叶企业肆意通过反倾销抵制福建乌龙茶的做法,从而使针对福建乌龙茶的反倾销行为愈演愈烈。
1.2.3世界贸易组织下,反倾销成为有力的贸易保护手段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约束,而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的一种行政保护手段,具有形式合法、较易实施的特点,因此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生产的武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为保护国内市场,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福建乌龙茶的出口也同样受到各国反倾销的严重影响。例如,意大利方面对乌龙茶的倾销所采取的判定依据虽然缺乏科学性,但依然实行,显而易见,意大利只是用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来保护本国茶叶市场罢了。
1.2.4我国反倾销立法上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反倾销条例》属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一些配套规则也是由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务院下属行政机关制的,立法层次和法律效力较低。并且,由于我国反倾销立法较晚,与具有丰富反倾销经验国家的相关法律相比,现行条例在反倾销适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缺陷。例如,对损害确定的规定比较粗糙,缺少“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为”的条款,“公共利益”条款尚不完善,对反倾销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审查机制不具体等。因此导致了福建茶企业在面对国外反倾销时缺乏法律方面的指导,所以遭遇反倾销时不知所措。
1.2.5“非市场经济国家”受到歧视待遇
在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国企业在入世后15年之内,不具有市场经济地位,除非其能够自身证实。根据该条款,在2016年之前,WTO成员方可以不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而是选用第三国价格,计算中国反倾销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除非中国企业能证实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就是所谓的“非市场经济条款”。 这一条款所带来的危害是,进口国在选择替代国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故意采用高于我国国内价格的替代国价格,这样可能本来不存在倾销却被裁定为倾销,或者本来倾销幅度较小却被裁定为倾销幅度较大。
以前,欧盟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案的调查审理中,首先给福建茶叶企业戴上“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对于福建茶叶出口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就不会被认可,而要以一个所谓市场经济性质的第三国的类似产品的成本作为替代价格。而由于这种替代价格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对我出口企业造成实质的不公平和歧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 为了收回新建流水线的成本, 福建茶叶企业纷纷扩大产量, 占领市场。国际市场上的许多制造品都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 市场上的替代品很多, 福建茶叶制造商都希望降低价格, 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价格上的损失可以从更大的市场份额上弥补。因此, 福建茶叶的制造商都有扩大产量、降价
14
销售的利益动机, 特别是领头企业由于规模经济, 单位成本更低, 更有能力在国际市场发动价格战。相互压价更容易造成倾销。
(二)内部环境及经营管理上影响福建乌龙茶出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2.1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系之外的环境
我国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使得我们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一方面缺乏充分、稳定、确切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我国还不能以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有效的解决歧视性的、非合理的技术限制,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2.2“多、小、散”的生产模式注定制约福建乌龙茶的出口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福建省茶农户茶园面积不断快速扩大,不少茶农户茶园面积已经超过6.67hm2,这主要因为福建地方政府对茶叶种植实行扶持政策,出台了开发一亩茶园补贴3000 元,机械补贴50%,这样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许多茶农户积极开荒拓展茶园,致使2008 年以来,茶园面积不断增长,茶叶总产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家庭经营人力和资金的限制,更多的茶农户实行了茶园粗放式经营管理,这使茶园单产水平低下,产出效率很低。
调查结果显示,一般茶农户家庭加工企业规模过小,职工仅2~3 人,限于家庭成员,由于技术和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家庭加工企业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使茶叶加工技术含量低,茶叶质量和卫生难以保证,参差不齐。很多民营家庭企业仅限于内销市场,而不出口。
2.3茶叶卫生质量水平低,农药残留率较高,与进口国要求存在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卫生及健康意识比较薄弱 导致在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是非常重视茶叶的卫生,安全,我国的法制不够健全,关于茶叶生产,检测的标准不统一,茶叶农药残留的最低限制高于国际水平,加上农药常常使用不规范,使得茶叶的农药残留率较高不符合国外标准,符合国际要求的质量认证机构少,茶叶的质量低,国际认可度差。
目前,阻碍福建省乌龙茶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检测标准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福建乌龙茶的确存在农残和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福建主要乌龙茶产区,乌龙茶的种植、加工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为主,规模较小。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利用,大面积的、科学的质量控制和企业化的生产管理难以推行。有些茶叶加工厂的卫生质量条件令人担忧。再者,农民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