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班为家感受爱的教化——浅谈新学习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
的需要,更深层次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实际上,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课业负担比较重的高中生,班级几乎成为了他们一天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他们对这一场所祈盼的归属感也就更为强烈。心理学家就指出,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作为切入口,发挥出班级群体的归属效应,凝成一体,形成合力,就意味着已经向家园的营造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归属感是建立在认同感基础之上的,学生能否接受这个班级,取决于他所在的班级能否按照他的理想发展,能否实现该生为自己设定的班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一定是以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或待遇为重心的,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作用的发挥、自我价值的感知、自我受到的待遇,以及得到的收获,是否满足了预期。正如心理学家所强调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只有在班级文化中凸显出了这一学生的价值,它的氛围才会真正渗入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认同的满足中,得到一种支持的力量,并沿着文化导向积极踊跃,继续迈进。
3.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从表面上看,高中生在班级建设中的表现欲望不如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强烈,实际上正因为高中对于文化课学习的强调,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排名分布如此地介意和关注,昭示出高中生对自身的表现欲望仍很强烈,只是焦点更为单一。因此,在班级“硬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就要注意挖掘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表现欲,因为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可看、可感、可触的形式,也是最为直观的展示平台,教室里的一切都是教材,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高中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一定要致力于扩大参与学生的广度。例如,表彰板的设计,不要以成绩的优劣来作为能否荣登板报的依据,而是以每位学生自己心中的目标为标准。出于对敏感心
理的保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目标,以书面的、隐蔽的形式告知老师,这里的目标不要单纯地限定在文化课的学习领域,还可以囊括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体育才艺的进步,甚至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期望,都可以纳入目标定立的范畴,从而使许多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能在进步的行列里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实现了自身定立的目标,都可以在表彰板上榜上有名,让墙壁会说话,而且是说出每个学生都想听的话,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感知到自己是这个家庭值得为之骄傲的一份子,是被这个家庭所接收、肯定的一份子,这种肯定和支持的力量,势必会推动学生去追求更多的心理满足,去获得更大的进步,而他们对班级的喜爱,也会伴随着心里的满足而越来越浓厚。这样,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就凝聚成班级的向心力,保证了学生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4.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营造团结、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目的是要班级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带动他的每一个“家人”一同进步。因此,就要凸显学生对班级的贡献,确切地说,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生众多的班级,学生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心理状况复杂,每个人的需求也相异,如果没有班级的纪律、班风等制度的约束,单靠每个学生的认同与自发的维护,往往很难顺利地前行。之所以要首先强调物质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在班级找到家的归属,是因为班级制度的设立一定要学生亲力亲为,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才会形成主体意识,在制定班纪班规时,学生不再把它看作是束缚、管制自己的教条律令或者是一提而过的“空头文书”,而是为了自身以及班级的进步,制造、传
播的正能量。从这种主体意识出发,班级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而后形成的制度方案,实际上是学生们主动对自己施加的一种监督和鞭策,即便它们不像图书角、黑板报那样显性,但它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力量,也在发挥着班级群体的塑造功能,潜移默化间便孕育出了优秀的社会人才。
“班兴我荣,班落我耻,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简单的16字标语,却透露出了学生对班级的情感,对班级的责任,这样的心声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中对每一个学生的爱护与尊重,营造出一个有爱的班级、有爱的家。在新课标、新课程不断将教育教案提升到新的台阶的同时,高中班级的文化建设也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为课改助跑,让学生在“家”的温馨感召下,自由、全面地发展,成长为适应祖国需要,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人才。 (编辑:朱泽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