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赏析题
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 叙事 诗(体裁),以 时间先后 为顺序。中心人物是 老妇 ,事件是 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
2、《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
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
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
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记叙 ,它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 和此行的目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
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 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 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
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1分)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你从写景角度和选词炼句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雄浑壮阔 和 气势博大 的特点。
3.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4.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
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言外之意是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
6、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