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声乐小课授课教案 - 图文
声乐小课授课教案
一年级
教学目的:
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歌唱方法,建立歌唱的基本状态,逐步纠正不良的歌唱、呼
吸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用声、用气习惯以及正确的声音观念。
2、通过声乐作品演唱,不断巩固正确的歌唱方式,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歌唱技巧表现音乐。 3、通过声乐艺术实践,逐步巩固歌唱技巧,提高歌唱自信心,提高综合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发声练习。
2、声乐作品演唱处理。 3、声乐艺术实践指导。
教学难点:
1、歌唱不良习惯的纠正与正确声音观念的确立。 2、运用歌唱技巧声情并茂的演唱声乐作品。 3、声乐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稳定喉头的练习
练习1 中速稍慢
练习2中速稍慢
练习3中速稍慢
练习4中速
方法和要求:1、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4、练习3和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的稍
大一些。
慢断音练习
练习5 中速稍慢
练习6 中速稍慢
练习7 中速稍慢
练习8 中速稍慢
练习9 中速稍慢
方法和要求:1、一拍一音,每拍换音,气息支持声音的感觉就像战士出操喊口令一样,换气的快慢应和练 唱的速度一致。
2、母音或音节的准确、清楚。音与音之间断开的时值可长可短,声音有弹性和活力。
3、为了便于打开喉咙,e母音不宜唱成汉语母音的e(鹅)或(唉),唱时口腔稍开大一些,舌
平放离上腭开一些,使舌根和后咽壁形成稍大的空间,喉头略向下稳定,声音宽厚。
4、以自己的声音情况和习惯选择母音、音节或复韵母进行练习。 5、练习9为唱名练习,同音节练习的作用一样。
女生真假声混合练习
练习10 稍慢
练习11 稍慢
练习12 稍慢
练习13 稍慢
方法和要求:1、跨过真声能唱的音高起音,一般从小字二组d起音,先半音向上移调到能唱出的最高音,
再半音向下移调练唱,以低音能唱出声音为止。
2、以上四条均为音程下行的练习,用很小的音量(p和pp)起音才能唱出假声。声音下行过
程中不要增加音量,保持假声的位置,混入真声成分,尽可能使音声均衡不脱节。
3、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的状态,声音必须在气息的支持下运行。
4、可以根据个人的嗓音情况选择合适的母音,练习一段时间后,会自然的逐渐增加音量。第
二种情况是恢复正声功能,应在一段时间内着重练唱低声区,待低声区有了自然而放松的真声之后,在中声区恰当的混进假声成分。
二、 作品演唱
女生
1、《梅娘曲》 (田汉 词 聂耳 曲)
分析及演唱:歌词分三段,第一段写一对南洋华侨的甜蜜生活;第二段写他们抗日献身的爱国热情;第三段写爱人受伤后已认不出梅娘,以及梅娘的苦痛心情。歌曲三段曲调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在最后乐句,根据词意变化;第一段结束在小调上,体现温暖的回忆;第二段结束在不稳定音上,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惆怅的心情;第三段结束在大调上,表达了梅娘的痛楚之情。 2、《铁蹄下的歌女》 (许幸之 词 聂耳 曲)
分析及演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是故事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歌曲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表现了歌女们的痛苦心情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第二段转入字字血泪的叙述,音调充满了辛酸与凄楚。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的因素,在音乐到达最高潮时,更是集中表达了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恨之情。歌曲的声调、语气和情绪变化,同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越剧从弱拍起的写法,突出了某些歌词,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在旧中国作为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弱者”歌女们不平的呐喊。此歌不长,富有戏剧性,抒情性的旋律与朗诵性的旋律随着感情的发展交替出现,可称为一首非常出色的咏叹调。掌握好气息的深沉、连贯,语气、语调和情绪的变化,音色、速度和强弱的处理,以及附点、装饰音的正确,是唱好本曲的关键 3、《美丽的孔雀河》 (瞿 琮 词 郑秋枫 曲)
分析及演唱:这是一首大部分音区在中声区的声乐作品,旋律时而舒展、优美,时而欢快、活泼,在演唱中注意中声区音色保持明亮松弛,大跳气息支持稳定,旋律变化音演唱要准确。 4、《故乡的小路》 (陈克正 词 崔蕾 曲)分析与演唱:歌曲结构采用二段体形式,开始两小节的基本节奏贯穿全曲,从统一的风格和两种节拍的交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