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3)
复习文言虚词,要善用\减法\
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与现代汉语相似,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在文句中,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起通语法表语气的作用.汉语本身是一个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虚词在汉语语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虚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气.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考也把文言虚词的考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高三的师生在复习迎考的时候自然也很重视.
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的多,但是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个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因此,复习的难度很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漫无边际,变化莫测,无所适从.
现在,离高考不过一百来天了,我认为,在对文言虚词进行复习时要善用\减法\第一步减去深僻的虚词,只讲,只练,只记常用,常考的.
那么,何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呢 让我们来看看03年以来的历届高考试题中所考的虚词.1\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 .(03年) 2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04春季)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 3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04春季)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4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04秋季)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5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05年春季) ① 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05年秋季)A.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 以成其德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06年春季)A 余疑钓之不善 动而掣之则无有 B 皆毕食以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 无何,浮子寂然 晴碧泛然 D 亦知其趣焉 且焉置土石.分别为\之,之,是, 此,其,相,为,为,而,以,之,以,然,焉\由此可见,\之\为\以\其\而\等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对这些虚词重点复习总不会错的.
第二步减去容易掌握,已经掌握和不需要掌握的义项.
从初一接触古文至今已有六年,我们学过数十篇古文了.文言虚词的复现率很高,应该说,我们对大多数虚词和对虚词的大多数用法是熟悉的.中考时又曾经系统复习过,所以认真排下来,我们会发现,真正没有掌握的用法并不多.希望教师们帮助做一做这个梳理工作,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善知识结构.以\之\为例.其详尽的用法有以下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一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
新课标教学网(www.xkbw.com) 精品资料 第1页 共28页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也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代人)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代物\驴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代事理)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代人\我\
(二)可以作兼语.所谓兼语,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动词的宾语,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说词(动词或形容词,又称谓词)的主语.
例如:鞣使之然也.(《劝学》) 吏护之还乡.(《童区寄传》)
(三)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病梅馆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可译为\的\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五)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七) 音节组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⒊\之\字有时放在不及物动词下,形式像宾语,却不是宾语.一则不及物动词本不应有宾语,二则那不及物动词既不是意动用法,也不是使动用法,也不会有宾语.这\之\字毫无必要用
新课标教学网(www.xkbw.com) 精品资料 第2页 共28页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它,用它只是多一音节罢了.例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
4.由\之\结合的复音词有\之类\之属\之徒\之流\等.这类词基本同义,\之\似有\这\之义,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这一类\这一批\这一群\等.
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5.\之\字也有实词用法.如它常用作动词,译为\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看起来很多.但用\减法\一\减\你会发现,大概也只剩下\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组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不多的用法了.
再如\其\字.其详尽的用法有以下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见其二子焉.(《荷条丈人》)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立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一般代人时,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
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齐桓晋文之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二)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三)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 例如:用讫,再令药熔,用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屈原列传》) (四)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为之听.(《弈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也可省去.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表揣测)
新课标教学网(www.xkbw.com) 精品资料 第3页 共28页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灭吴》,表反诘)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等;或表选择,可译为\抑或\还是\常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用,译为\是……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4.用作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诗经》)
让我们用\减法\一\减\就会发现:1.用作代词时,复杂的用法只有\活用为第一人称\其中的\等;2.用作副词时,复杂的只有\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另外,还有连词的部分用法.这么一\减\也就简单起来.
其他的虚词也是这样.
第三步,减去不容易设题的.
我们以\而\字为例.\而\字,很常见,用法也较复杂,特别是其连词用法.但是,\而\字的许多义项,并不是都可以用来设题的.特别是设选择题,非此即彼,边界要求很清晰,难度是很大的.有时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并不行.\而\字的详尽的用法如下.
⒈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七)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保民而王.(《齐桓晋文之事》)
(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左忠毅公逸事》) 老妇恃辇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新课标教学网(www.xkbw.com) 精品资料 第4页 共2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