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醴陵历史文化地理 - 图文
(1)他住院哒啊?(他住院了呀?) (2)出去耍啊?(出去玩呀?) (3)你咯时唧到镇上去啊?(你这时候到镇上去啊?) (4)场上家伙足,吃咯啊、穿咯啊望都望不赢。(集市上的东西很多,吃的呀、穿的呀、看都看不过来。) (5)他咯脸啊,肿得看不到眼珠哒。(他的脸呀,肿得看不到眼睛了。
例(1)用“啊”表推测,例(2)(3)用“啊”都有征询性,例(4)用“啊”在罗列项目中表提顿,例(5)“啊”用于句末,表提顿和引起注意。
三、醴陵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醴陵方言中语气词的连用一般用于句末,大多是“哒”和“咯’与其他语气词连用。格式为“咯+X”或“哒+X”。
1、“咯+X”
(1)他以前还是当过干部咯咧!(他以前还是当过干部的呢!) (2)你哩看样子还不想走咯哕?(你们看样子还不想走了呀?) (3)咯是你写咯啦?(这是你写的呀?) (4)咯本书是你借咯罢?(这本书是你借的吧?)
“咯+X”中的语义预设是肯定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推测,如例(2)(3)(4),有时可表示不满的情绪,如例(1)中的“他”一定是所作所为不符合说话者对干部的角色期待而引起了说话人的不满。
2、“哒+X”
(1)还不起来,太阳出来哒喔!(还不起来,太阳都出来了!) (2)电脑打开哒罢!(电脑是打开的吗!) (3)水开咖哒咧!(水开了!)
- 13 -
“哒+X”中“哒”的语义预设为结果已经出现或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出现在未进行动词的后面。
醴陵地区的历史民俗是独特的, 它涉及了多方面的情况,从历史民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醴陵民俗的影子,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呢?比较我们现在的生活,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 专题三:醴陵历史民俗
礼仪
醴陵对于礼仪的很重视,在各种祭祀中的仪式很多。道光年间,醴陵的蓝钟瑞等人去山东孔府,专门学习文庙的礼乐,回来之后写成了一本书《丁祭谱》。自辛亥革命以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的祀典有很多。
官方的祀孔和祀关岳:醴陵很早就建有文庙,但在辛亥革命期间,
被废弃,1928年重新恢复,具体的仪式如下:祭祀的前一天,由文庙的主持人邀请当地的社会名流参加,第二天早晨举行正式的祭祀,主祭的人是政府的首脑,在1947年以后,在孔子的诞生日,即公历8月27日举行纪念大会,但在建国以后这种祭祀活动被取消。
醴陵自明朝定关羽为武圣之后开始祭祀关帝,1915年,民国政府下令将关羽、岳飞共祭,将关帝庙为关岳庙。每年的春秋二季的第二个月的
上旬祭祀,到1918年醴陵关岳庙被烧,到1935年,当时湖南省主席重新修建关岳庙,但后来没有进行过祭祀,在1949年以后被明令废除,但现在的部分地方仍然有些民间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关岳庙的修
- 14 -
建上有所松动。
民间的通用礼仪:民间的通用礼仪在醴陵一直有四项冠、婚、祭、
丧,(男子一般20行冠礼,请亲朋中的一些人为大宾,加冠于其头上,并致祝词,祭祖,并拜会亲友等,)在醴陵很早就没有行冠礼的方式,而其他的婚、祭、丧三礼有醴陵本地的风俗。
婚嫁:在醴陵旧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从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双方家长同意后,互换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相合者则定婚做酒。男方备聘礼,女方备嫁妆。家庭富裕的,
豪华奢靡一些,如果家境贫寒也必须按礼数,一一俱到。定婚叫做发八字,送聘礼叫做过礼,结婚之日一定要拜堂,进入新房之后喝交杯酒,到家族的祠堂叫做见祖,拜见长辈叫做拜茶。而且婚期一般选择在冬季,新娶妇回家叫做回门,丈夫一起去岳家叫做过门,称为新客。而且在旧时一般都早婚,有的甚至养幼女为童养媳,或者是因为家长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彩礼,不管女是否年龄及性格是否相投,很多导致长大之后夫妻反目,家庭矛盾重重。后来是五四运动以后,醴陵兴起了自由结婚的浪潮,受到了当时的反动政府的压制,在民国时期,结婚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是只形式上的变化,如改媒人为介绍人,另外请一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为证婚人,父亲或其他的尊长为主婚人,结婚的时候装饰婚堂,准备结婚证,并用轿子或汽车接来新娘。新娘到达之后,如集男女二家的主婚人二人,证婚人一人,介绍人二人,傧相二人或四人,及来宾行礼,傧相带领新郎新妇相向鞠躬三次,交
- 15 -
换戒指,然后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致词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新的婚姻法的规定,以及社会的逐渐发展,在婚嫁方面的礼俗逐渐地淡化。
丧葬:醴陵民风重丧葬,死前准备厚重的木质棺材,而随葬的物
品却很简陋。逝世之后,前往吊唁称为探生,将要埋葬,前往吊唁,
称为吃烂肉。中元节烧化一些纸质衣物等,称为送新衣,正月前往祭奠称为拜新灵。
醴陵葬俗,都与儒家礼制相似,但是由于不
同的宗教信仰而稍有不同,如佛教徒逝世之前,多邀集一些僧众,同时念佛,称为助念往生,禁止家人哭泣。在49天或百日之内,请一些僧人诵经礼忏。醴陵多数请一些火居道士,他们所念的经文等,有道教内容也有佛教内容,金鼓喧阗,死者喜欢热闹的家庭多用这种方式。而基督教传入醴陵之后,有部分人信仰,这些人死后的葬俗仪式比较简单,由牧师主持,祷告上帝祈望进入天堂,这与佛教有相似的地方,普通的丧葬的花销,除了酒肉菜肴之外,烧纸为大宗。
在醴陵,传统的丧葬在烧纸方面很有讲究,凡人初逝,则无论贫富,都立即烧纸钱九斤四两,称为烧倒头纸,之后烧轿子及冥屋。到中元节,就剪纸成衣服以及一些日常用品或纸元宝,乡亲或朋友也赠送类似的东西,称为烧新衣。
醴陵在葬礼期间,至亲男女长幼,都发一件白色的衣服,孝子必须披麻戴孝,也有的学习西方风俗,用一条黑纱缠于右臂。棺木以阴沉的楠木和柏木为上品,一般使用杉木,在棺木上画有各种图案,
- 1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