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戏剧史
强烈愿望。
2、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露易丝是个平民少女,善良纯洁,否定贵族偏见,富有反抗精神。斐迪南抛开贵族地位,肯定平民道德,但遇事不够冷静,报复心很强。
《威廉·退尔》 五幕诗体正剧
农民包姆加登杀死企图侮辱他妻子的瑞士林间州总督,乌里州猎人威廉·退尔帮助其逃走。残酷暴虐的奥地利皇家鹰犬、总督盖斯勒在市中心的杆子上悬挂一顶帽子,过路者必须向帽子叩首,否则处死。
威廉退尔携儿子华德经过杆子,因对帽子不理不睬而被捕。盖斯勒要退尔射中华德头上的苹果才肯宽恕他。退尔非常痛苦,但被逼无奈只得开弓,苹果被射中。盖斯勒质疑退尔为什么身上带着第二支箭将其逮捕。
押送退尔的船遇到风暴,退尔逃走,并射死践踏贫苦百姓的盖斯勒。此时,皇帝被其侄子约翰公爵刺死,退尔保护了约翰。群众来到退尔家高呼万岁,当地奴隶得到解放。 《威廉·退尔》的艺术成就: 1、剧作突出了反对异族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主旨,是18世纪拿破仑和奥地利入侵德国、德国人民民族情绪高涨的现实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意义。 2、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成功塑造了神箭手和反抗暴虐统治的义士威廉退尔的形象。剧作突出了射苹果给退尔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激发了群众对他的同情,揭露了异族统治者的凶残冷酷,强化了情感冲击力,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威廉·退尔》是世界名剧,在许多国家上演,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将其改编为歌剧,1829年在巴黎大剧院首演,成为流传至今、享誉世界的作品。
三、剧场艺术
18世纪的德国舞台演出类似于法国,都致力于革除夸张过火的即兴表演和矫揉造作的古典主义表演,追求真实自然的演出效果。
1、女演员奈贝尔是较早进行改革的人,她主张古典主义风格,取消丑角戏和闹剧,上演正规的悲剧和喜剧,坚持排练,演员要熟记台词,不能脱离剧情任意发挥。使德国戏剧由粗俗的娱乐转向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形式。
2、18世纪中期,演员兼导演埃柯夫在汉堡国家剧院与莱辛合作,要求摆脱古典主义影响。他训练演员,制定表演和生活中要遵守的准则,注重集思广益。他主张演员要研究剧本和所扮演的人物,在舞台上的语言和动作应和现实中接近。埃柯夫对德国戏剧表演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德国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奠基人‖。(莱辛《汉堡剧评》) 3、汉堡剧院经理、喜剧演员施罗德(席洛得尔)继承了埃柯夫的艺术传统,彻底打破古典主义表演体系,建立现实主义表演体系,创立了施罗德学派。施罗德成功上演了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著名剧作家的作品,他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质朴,将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 4、歌德曾负责过魏玛宫廷剧院,提倡比较严肃并带有诗情的表扬风格,虽然也比较真实,但往往陷于生硬,不免华而不实。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欧戏剧
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戏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法国和俄罗斯的戏剧最为突出,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行的时代。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大动荡时期: 1、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激烈冲突 2、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冲突
3、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市民的冲突 4、资产阶级对外掠夺造成的民族矛盾 (一)各国的社会变更:
1、1789年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掌权,实现了启蒙主义者渴望的理性王国,但令人失望。 ??犯罪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反社林论》
2、德国四分五裂,封建割据。资产阶级力量比法国弱小,但各地多次发生暴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走上政治舞台。
3、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与产业工人矛盾日益激烈。 (二)社会思潮: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给萌动着的浪漫主义思潮以理论启迪。
2、19世纪3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兴盛,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非理性倾向提供理论基础。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流派逐渐形成。
从澎湃激情和自我陶醉的浪漫主义中冷静下来,客观看待冷酷现实,考察和批判社会制度和人性缺失,成为浪漫主义之后时代的最强音。
二、主要艺术形态及内涵
(一)古典主义戏剧的衰落。
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戏剧依然存在,反古典的浪漫主义戏剧在实践中也未能完全摆脱其影响。但很快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戏剧代替。
(二)浪漫主义戏剧流派。
1、思想内涵:继承启蒙主义的批判传统,矛头直指现存制度和文化,尤其是封建统治和强大的宗法势力。代表人物:雪莱、拜伦。资产阶级自身弊端 代表人物:缪塞。
2、描写题材上,浪漫主义多选取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主人公多为能力超凡的历史人物或英雄,以寄托作者理想。
3、创作原则上,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自由,风格离奇张扬,充分主观化,强调个人情感,建立 ―诗的王国‖,富有个性特征、地方色彩、民族特色。
4、艺术追求上,强调―热情‖、―性灵‖。张扬自我,重视灵感;不拘格套,充满理想;想象神奇、语言瑰丽、梦境迷离。
5、艺术弊端,缺乏稳定性、充满随意性。外在形式离奇古怪,剧情过于自由而缺乏合理性,为宣扬观念扭曲人物性格。
浪漫派戏剧奉为准则的却是动作、过火的动作,两脚在舞台的四面八方乱蹦乱跳,两手左右挥舞,不再推理,不再进行分析,一幕一幕血腥残酷的恐怖结局展现在观众面前?? ——左拉《自然主义的戏剧》
6、影响不可估量,19世纪上半期声势最大的戏剧流派,仅持续20年,打破欧洲剧坛的戒律,提出完整流派理论体系,为戏剧走向现代铺平道路。 (三)现实主义戏剧流派。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声势,持续时间长。
1、思想内涵:着眼现实,批判不合理,宣扬人道主义,揭露人性扭曲,如实反映真实生活和历史,特别是普通小人物。
2、艺术风格:强调真实情感,力图避免浪漫主义夸张过火、耽于个人情感的毛病,冷静客观,贴近自然。
第二节 法国戏剧
一、发展轨迹:
(一)浪漫主义戏剧
1、19世纪初,斯塔尔夫人的著作《论文学》、《论德国》,介绍德国启蒙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对法国积极浪漫主义兴起产生影响。
2、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莱辛与莎士比亚》
首次明确反对―三一律‖,认为其不适合反映法国人的精神和激情,呼唤―不做作、不矫饰、像在自然中那样‖的浪漫主义戏剧。——对浪漫主义戏剧占据剧坛奠定基础。
3、1827年雨果出版诗剧《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宣言书。
系统阐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提炼现实生活,艺术化地集中呈现,注重揭示人物心理,肯定喜剧价值,主张悲喜混杂,反对整一律。 ―欧那尼‖之战
1830年雨果的浪漫主义剧作《欧那尼》(《艾那尼》)上演,剧场内外的古典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爆发激战,是欧洲戏剧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古典派不甘坐视这一班蛮人来侵占他们的大本营,收拾全院的垃圾和污秽,从屋顶上,向下面包围着戏院的人们兜头倒下来,巴尔扎克吃着一个白菜根??此后的斗争果然一步紧似一步。每晚的戏都变成一场震耳欲聋的喧哗。包厢里的人只管笑,正厅里的人只管啸。当时巴黎人有一句时髦话,是“上法兰西戏院去笑《爱尔那尼》。” ——阿黛尔·富歇著,鲍文蔚译《雨果夫人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欧那尼‖之战是欧洲戏剧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浪漫主义对占据欧洲戏剧舞台近200年的古典主义的胜利。
4、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和剧作:雨果 《欧那尼》 小仲马《茶花女》
5、1843年雨果《卫戍官》上演失败,此后雨果放弃了戏剧创作,浪漫主义戏剧也从短暂的辉煌走向衰落,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 (二)佳构剧(情节剧)
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戏剧极盛期,代表作家作品是斯克莱布的《一杯水》。 佳构剧:以传统的浪漫化冲突为主要题材,高度复杂的、造作的情节,由误会、弄错身份、秘密消息、文件遗失或被盗等设计来制造悬念,一切问题都得到解决的高潮场面,大团圆的结局。
佳构剧“要求有高度复杂的、造作的情节,逐渐形成的悬念,一切问题都得到解决的高潮场面,和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传统的浪漫化冲突是这类剧本的主要题材(例如,一位漂亮的姑娘必须在一个富有但无节操的求婚者与一个贫穷但忠实的年轻人之间进行选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人物间的误会、弄错身份、秘密消息(贫穷的年轻人出身其实高贵!)、文
件遗失或被盗以及诸如此类的设计来制造悬念。”
——《简明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第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三)现实主义戏剧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上,代表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小仲马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剧本《茶花女》是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1852年首演成功。 19世纪最后20年,法国现实主义发展为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是左拉。
二、代表作家作品 (一)雨果(1802~1885) 雨果长寿而多产: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诗歌: 《秋叶集》《黄昏之歌》《光与影》
戏剧: 《欧那尼》强盗、《马丽蓉·黛罗美》妓女、《吕伊·布拉斯》仆人; 《国王寻欢作乐》国王、 《吕克莱斯·波尔吉》贵妇、《玛丽·都铎》王后等。 《欧那尼》(《艾那尼》) 五幕诗体悲剧
有三个情郎,一个是断头台上挂了号的强盗,一个是公爵,还有一个是国王,三个人同时围攻一个女人的心。围攻之后,哪一个取得了胜利呢?居然是那个强盗。
——雨果著,许渊冲译《艾那尼》,《雨果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国王卡洛斯爱上葛梅兹公爵的侄女兼未婚妻莎尔。莎尔与情人欧那尼计划私奔,国王打算骗走莎尔,欧那尼要求决斗,遭到通缉,忍痛与莎尔分别。莎尔误以为情人已死,准备殉情。
莎尔与公爵结婚当天,化装成香客的欧那尼以为莎尔变心深受刺激,恰逢国王征剿大盗,公爵出于贵族尊严保护了欧那尼,莎尔却被国王掳去。欧那尼感激公爵,公爵给他贴身号角,只要公爵需要,他随时赴死。
公爵密谋反对国王,却被一网打尽。国王为显示仁慈宽厚,决定赦免他们,并准许欧那尼与莎尔成亲。
婚礼当天,公爵吹响号角前来索命,欧那尼信守诺言自杀身亡,莎尔也随之殉情。公爵见此倍感痛苦,亦自杀身亡。
《欧那尼》艺术成就及缺陷:
1、人物塑造上,国王和公爵都是贵族,自私冷酷卑劣,身为强盗和土匪的欧那尼高贵勇武忠诚。
国王呵,如果按照一个人的灵魂美丑来定地位的尊卑,如果上帝根据心灵是否高尚来划分人的等级,我敢说我的强盗配当国王,而你只配做个小偷!—— 莎尔台词 2、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3、惊心动魄的戏剧场景符合刺激、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推翻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 4、为追求惊险离奇的情节的激变和突转,作者不惜牺牲剧情结构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性,主观随意性很大。
如,欧那尼 复仇者→放弃复仇→忏悔者 鄙视名利→跪地接受金质勋章
(二)小仲马(1824~1895)
小仲马关注现实生活,擅长描写家庭、婚恋,长于描写风月场上的妓女与市侩,以此暴露病态的上流社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