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单元整体备课 - 图文
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 3、学生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限时作业 见同步学习12页 1 兴趣探索空 2生治科考员 教后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的知识才更为深刻。因此,我在设计该课时就把原来教材中一些活动和练习进行了调整,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的遗传;分组收集有关性状的照片;自己亲身参与活动体验;自己设计调查报告等。课堂中的几个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致在拓展环节中异常踊跃,纷纷发言,表现出对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功体验结合起来,达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课堂活动虽然显得热闹,但是由于时间安排等其他影响因素,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这些还有待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与改进。
任课教师:赵振收 学科: 科学 第〔 二 〕单元 课题:生物的变异现象 总( 9 )课时 教学课时 ( 1 )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老师 赵振收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教学目标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观察比较自己与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17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教学准备 预习设计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18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板书设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