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数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计划。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诠释资料格式(Meta data)规范》。该规范除了以DC为不同诠释资料间的交换语意外,也建议以XML作为诠释资料之交换语法,并以UTF-8作为XML记录之交换字码,内容主要包括:DC诠释资料核心集、DC诠释资料核心集之XML编码格式、DC诠释资料核心集范例三部份[7]。
4理论研究
与古籍数字化技术研究相比,古籍数字化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尽管此间发表的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但多集中在对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方面,深层次理论探讨的论文则很少,主要体现在古籍数字化资源的理想(评价)标准研究和古籍数字化的影响研究上。
从已开发的数字化古籍来看,还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等缺撼。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即没有一个可遵循的古籍数字化评价标准。因此,在大量数字化资源被用户使用之后,尤其是经过学术界的检验之后,学者们提出了数字化古籍的理想标准,即对古籍数字化规范控制与评价标准的思考。李运富主张文物存储性的电子图形版应坚持保真为主的原则,而资料应用性的全文版则应坚持整理为主的原则[8]。史睿认为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必须遵循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则,懂得学术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应用为指针的原则,必须建立在深人标引和严格规范控制的基础上[9]。张尚英从数字化古籍的具体文本模式和功能需求上提出古籍数字化的理想模式,认为电子化古籍没能充分体现其优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须努力使电子化古籍在形式上不缺字、不错字、图文对照,功能上达到通用性好、检索方便、输出灵活、传输通畅、辅助研究的要求[10]。
数字化古籍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存在形式,必然给人文学术研究带来研究手段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计算机强大的储存空间和自动检索功能也将彻底改变人脑记忆的限度,这必将使人脑解放出来用于更多的抽象思维活动。因此,古籍数字化从出现以来,就引起了广大学界的思考和关注。史睿从人文研究角度出发讨论古籍数字化意义及解决方案,认为古籍数字化能为人文研究提供便捷、准确的查询工具,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古籍整理工作进行变革[11]。蒋宗福认为随着文献载体的改变,传统文化研究的手段也应该有一个大的现代转换。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和统计等辅助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共享[12]。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9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与国学网联合主办了“国学与现代化”征文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带来的新的影响,征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年《文学遗产》第1期和第5期先后刊登了《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李铎、王毅)和《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郑永晓),专门就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5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研究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古籍数字化研究的两个特点: 一是图书馆学界、信息管理学界参与的多,古籍整理学界参与的少。从古籍数字化资源开发主体和发表论文的作者来看,参与开发和研究的单位与人员以及目前活跃在古籍数字化研究中的专家,绝大多数属于图书馆界和信息管理界,而真正从事古籍整理的单位和人员则很少参与。另外,目前部分院校的信息管理学专业已开设了古籍数字化课程,如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侯汉清教授为硕士生
开设的《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开设的《中文典籍数位化》、台北大学开设的《中文古籍自动化与利用》。这些课程都不是针对古籍整理专业的学生而开设,而是面向人文学科学生的信息基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指导学生了解并能够检索和利用古籍中的文献信息。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古典文献学专业至今未见开设这类课程。这与国内的学科分工过细有关。由于专业分工过细,文理不通,古典文献学专业从本科阶段就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了阻隔。而必须指出的是,古籍数字化决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工程,必须要有古籍整理专业人员的参与才会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是技术实践进展迅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系统理论缺乏。古籍数字化只是古籍整理手段的革新,这种变化仅仅是外在技术发生了改变,而本质上仍然属于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在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版本选择、文字校勘、文献辨伪和考证,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员也必须要有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由于古籍数字化还处在早期阶段,技术问题仍然是古籍数字化关注的焦点,加之古籍整理学界极少参与,因此对于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思考,尤其是从古籍整理学角度的思考,显得十分薄弱。尽管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古籍数字化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阶段性的思考,如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第八章“计算机与文献的生产和检索”、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第九章“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苏州大学陈诚和东北师范大学王冠中的硕士论文《论古典文献数字化》(2004)、(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与展望)(2005),但多集中在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与检索、古籍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古籍数字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必须明确,古籍数字化本质上属于古籍整理学的范畴,必须遵循古籍整理学的规律。“古籍数字化的理论问题比技术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旦理
论发生了偏差,技术越高明,则解决方案越是难以成功。”正是因为缺乏古籍数字化理论的指导,才造成了目前古籍数字化理念上千差万别、质量上参差不齐和标准上各自为阵的局面。因此,建立古籍数字化的系统理论就显得十分迫切。
注释:
[1] 林兴国,杨怡: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9(2). [2]鲍国强:古籍机读目录的文献连接技术及其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2).
[3]范俊红:浅议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3(6). [4]李璐: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04(11) [5]陈秉仁:古籍善本数字化的尝试——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述略[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1).
[6]http://www.idl.pku.edu.cn/pdf/metadate4.pdf [2005-12-10] [7]以上见参见http://www.ncl.edu.tw/bulletin/regulations/12-1诠释资料.doc
[8]李运富:谈电子版古籍的保真原则和整理原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l)
[9]史睿:古籍数字化的基本问题(论纲)[J].文津流觞,第8期。 [10]张尚英:古籍电子化问题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1]史睿: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9(2)
[12]蒋宗福: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参考文献:
1陈郁夫等:科技新贵与古籍佳人的结合——中国古籍电脑化[J].国文天地,1990(9)
2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 3张轴材:《四库全书》电子出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J].电子出版,l999(3)
4北京中易郑码新技术有限公司.历史文献全文数字化——难点与解决方案[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1)
5赵燕波:汉学研究进人“四字节时代”.人民日报.2005-12-06:14 6胡俊峰,俞士汶:唐宋诗之计算机辅助深层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
7刘炜,赵亮: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e线图情 http://www.chinalibs.net [2003-8-28]
8高柳宾:我国元数据研究发展状况分析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 9肖珑等: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 10史睿: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9(2)
转自《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3期(总第61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