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52:31

个条件,再根据图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判断出三种细胞初始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本题的易错点是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关键是要知道图示的各细胞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细胞液浓度应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17.如图是某髙等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示意图,1、2、3、4、5和6表示生理过程,甲、乙、丙和丁表示化学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2过程不需要O2的参与,最终有乙物质的积累 B.3过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C.破坏叶绿体外膜后,5过程不能产生O2 D.6过程的产量可以表示真正光合作用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1过程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过程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3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4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5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6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甲物质为丙酮酸,乙物质为[H],丙物质为ADP和Pi,丁物质为ATP.

【解答】解:A、2过程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不消耗氧气.该

过程中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没有乙物质[H]的积累,A错误; B、3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B错误;

C、5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破坏叶绿体外膜后,5过程仍能进行,即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C错误;

D、6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即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因此,6过程的产量可以表示真正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

第25页(共45页)

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8.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1: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沸水浴) 组2:2%庶糖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无红黄色沉淀(沸水浴) 组3:2%蔗糖溶液+庶糖酶溶液+本尼迪特试剂→(沸水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底物和酶 B.组3的结果是红黄色沉淀 C.指示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 D.实验结果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4、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5、分析题干种该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1和组2对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为还原糖但不能分解蔗糖,可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还原性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黄色沉淀);

组2和组3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蔗糖酶能分解蔗糖为还原糖但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可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还原性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黄色沉淀).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组1和组2对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组2

第26页(共45页)

和组3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A正确;

B、组3中的蔗糖酶溶液可将蔗糖催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产生红黄色沉淀,B正确; C、碘﹣碘化钾溶液可鉴定淀粉是否被水解,但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分解,所以该实验中的指示剂不可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C错误;

D、由以上分析知,组1和组2对照、组2和组3对照,均能证明酶有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考查实验设计和酶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9.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物质① B.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大量ATP C.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和ATP

D.该细胞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不可能存在于质膜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阶段A为糖酵解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图中物质①为二氧化碳,物质②为水.

【解答】解:A、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物质[H]和ATP,A错误;

B、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少量ATP,B错误; C、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但不提供ATP,C错误;

D、该细胞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不可能存在于质膜,D正确.

第27页(共45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

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利用酵母菌发酵葡萄糖产酒.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醉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坐标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6:5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内和第3小时内厌氧呼吸速率最快 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厌氧呼吸 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含量逐渐减少,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逐渐增强,且在第5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实验结束时甲发酵罐中产生的酒精量为18mol;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一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并且在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实验结束时乙发酵罐中产生的酒精量为15mol.由此可见,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计算时根据无氧呼吸:酒精发酵: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有氧呼吸: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发酵罐中消耗的氧气是6,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6,产生的酒精是18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8,甲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18=24,乙发酵罐产生的酒精是15,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5,乙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则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A错误;

第28页(共45页)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个条件,再根据图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判断出三种细胞初始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本题的易错点是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关键是要知道图示的各细胞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细胞液浓度应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17.如图是某髙等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示意图,1、2、3、4、5和6表示生理过程,甲、乙、丙和丁表示化学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2过程不需要O2的参与,最终有乙物质的积累 B.3过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C.破坏叶绿体外膜后,5过程不能产生O2 D.6过程的产量可以表示真正光合作用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1过程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过程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3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4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5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6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甲物质为丙酮酸,乙物质为[H],丙物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