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西美学思想史2
(二)中国美学的发展和繁荣 汉——明清 1、汉代美学
《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
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王充、《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
美学。
崔瑗、蔡邕为代表的书法美学。
《淮南子》自然大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关系。在美学上把先秦儒、道两家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转换成为对广大外部世界的审美追求,显示了汉代美学的新转向。
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地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从此,这个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李泽厚《中国美学史》曰:“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美学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找美,不仅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神学的美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唯心主义美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美学的缺陷。”
司马迁继承刘安《离骚传》对屈原的评价,从文辞和人品两方面肯定屈原。他提出“发愤著书”说,重视屈原的创作心里以及人格力量。西汉后期的扬雄批评屈原“扬才露己”而遭嫉,班固以忠君颂上为本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全命避害、“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来否定屈原的人格。至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又极力维护屈原。
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了汉代美学发展的变迁。汉初,国运昌盛,气势恢宏,整个社会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统治阶层与士人注重人格,故有尊屈仿骚的风气。而至东汉,谶纬之学兴起,人们的心胸变的狭隘,出于功利目的,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反《离骚》之风骤然兴起,故有扬雄、班固之辈出来否定屈原及《离骚》。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一批开明之士起而拯救朝政纲常,屈原敢于直谏、忧国为民的精神被人们借以为精神支柱,其价值也被重新发掘,故有王逸为屈原翻案之举。
王充《论衡》,提倡“真美”。针对东汉盛行之“谶纬神学”代表的“虚妄”美学而言。具体而言,其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反对华伪,提倡实诚,目的是将审美主体与客体从神学桎梏中解放。
(2)中国美学的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
此间产生了一大批很有美学价值的美学著作
文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乐论:《声无哀乐论》、《乐论》
画论:《画论》、《画山水序》、《叙画》、《画品》
魏晋南北朝是人和艺术自觉的时代。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中国美学从理论上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丕的《典论·论文》,主张“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个性、气质、天赋与文艺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
钟嵘的《诗品序》以“摇荡性情”说诗,强调诗对个体心理感受的表达。 陆机的《文赋》首次高标“诗缘情”,确立了情感在文艺中的本体地位,同“诗言志”一样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具有开山纲领的意义。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儒、佛、玄三栖相会的思想资源和宏大的精神面貌,构成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美学体系。它提出的“神思”,对审美心胸、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作了深刻的描述;它提出的“风骨”、“隐秀”,揭示了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审美特征;它提出的“物色”,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美的独立价值,而且深刻展示和阐述了艺术创造中的心与物的审美关系。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论证了音乐的审美特征,认为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对绘画中的形神关系作了明确的美学解释。 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山水以形媚道”,“山水质而有趣灵”,“澄怀味象”以及“畅神”、“卧游”诸命题,标志着自然审美领域的独立形成。
(3) 发展期——隋唐
a各种部门美学如诗文美学、乐舞美学、书画美学、绘画美学等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拓展了美学的空间。
书画美学方面:孙过庭《书谱》、荆浩《闭发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怀灌《书断》
诗歌美学方面:刘知几《史通》、孔颖达《五经正义》、李白《古风》、
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韩愈《送孟东野序》、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b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基本范畴“意境”的诞生 ?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 ?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 皎然“缘境不尽曰情”、“诗缘情境发”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代美学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境”字早在先秦的《战国策·秦策》中就出现了,在魏晋文献中也曾多有出现,但作为美学范畴的境,却是唐人的发现。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明确标举“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对三境的构成、特点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
皎然《诗式》把佛教思想应用于诗歌理论,提出“取境”,“意静神王,佳句纵横”,涉及意境创造中的审美心理特征。
晚唐时期,署名为司空图的《诗品》,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创构了一种完整的意境美学理论。其中,尤其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都极其精当地刻画了意境的审美构成和审美品格。
4、 继续发展——宋元
美学理论突破与创造,稍逊于前代。
两宋诗歌美学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话、词话之中。以严羽《沧浪诗话》、张炎、李清照的词论为最。
金、元诗文美学,以王若虚、元好问、方回、杨维桢为代表。
元代戏曲美学,以燕南芝庵《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钟嗣成《录鬼簿》为代表。
书画美学中比较重要的是郭熙(《林泉高致》)、苏轼和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等人。
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宋人既不向往神灵或宗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求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业绩,而是高度重视日常生活情趣。由此,宋人在审美上,便从前代人的“味”转换为“悟”;从魏晋名士对高风绝尘境界的追求,唐人对包容广大境界的追求,转向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讨论画品画格,在唐人“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逸”品,并把“逸”品置于其他三品之
上,体现出宋人对清水出芙蓉式的平淡境界的追求。欧阳修以平淡为尚,主张诗文“古淡而有真味”,并将平淡的标准规定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代美学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宗哲学 为理论依据,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最上乘”的因素,是诗的“正法眼”。他还指出,诗有别材、别趣,即“兴趣”。“兴趣”是对钟嵘“滋味”说和司空图“味外之旨”说的继承和发挥。
由严羽也可以看出,禅宗不像道家那样重视自然无为的“道”,而重视内在的“心”;不像道家那样拥有一种与无限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态度和气魄,而是退回内心世界求得解脱,难免有凄清、孤寂、空幻的色彩。
(4) 转折——明清
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戏剧、小说等文艺种类的发达,不仅在形式上为人们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结构的另一种理解方式及因之而起的另一种审美经验,同时在内涵上也唤起了人们对身体、对情感欲望的认同,促进了对现实世俗生存认同的审美活动。这种新的拓展,又与从陆(九渊)王(守仁)心学蜕变而来、以李贽为代表的张扬个性、情感的学说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明清时期美学思想的新发展。
a诗文美学
明中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谢榛、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以唐顺之、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以钟惺为首的竟陵派等,都有旗帜鲜明的美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著名的诗文美学家
在明清散文批评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主要是侯方域、魏禧和汪婉三大家,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桐城派。还有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叶燮《原诗》对古典美学的总结、清初四大诗论 b书画美学
《书法雅言》、《艺舟双楫》、《艺概》、《华山画序》、《画旨》、《画鉴》、《画品录》
c小说美学
叶昼、李贽、毛宗岗、脂砚斋、金圣叹、张竹坡 d戏剧美学
徐渭《南词叙录》、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影响深远,另有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