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考试必备
观察到遗忘,还应观察到启动效应与再认(情景记忆)的某种程度的相关,但实验结果表明,启动效应既没有遗忘也不存在启动效应与再认的相关,是不是启动效应反映着语义记忆呢?按照语义记忆最通常的观点,学习一系列单元后激活了他们的词汇节点,这种激活一直保持到补笔测验时缺笔字呈现的时候,新近激活的节点比未受激活的节点更易接通,于是产生了启动效应。Tulving认为,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由于启动效应7天前后无变化,人们难以想象激活能维持7天之久,于是他认为启动效应属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之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可能物体不存在启动效应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不能对它做出一致的结构描述,以致不能形成该结构的表征,只对物体做三维特征的编码并不能产生启动效应,因为这些编码不能激活结构上的描述。2传输适当认知过程的观点: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应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①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校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②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测验要求的提前过程不同,结果,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不同③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像等加工过程导致大多数外显记忆测验成绩良好④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严重的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匹配程序
31认为构建记忆就是把过去不完善的,有各种错误的,零散的经验重新构建起来,从而使个体能模拟或想象未来的情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因为未来不会是过去完全的重现,因此模拟未来的情景要求记忆灵活的抽取和重建过去经验的成分,而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过去。换句话说,研究构建记忆就是研究回忆过去与想象未来之间的关系
32正常人能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词的语言梗概并能保持这种梗概的表征。因此,诱饵词因为这一表征的语义特征相匹配从而容易错误再认,而与学习过的单词无语意联系的单词不能匹配语言特征从而容易正确的拒绝。而病人组由于内侧颞叶受损只能形成与保持模糊或微弱的梗概表征,这倒使他们对诱饵词的虚报率低于正常人
33正常人的错误再认是记忆的适应性表现
34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
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不同,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
35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36单字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之进行编码加工,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需要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37提取诱发遗忘: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38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范式分为四个部分1学习阶段2提取练习3干扰阶段4回忆测验 39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认为有意遗忘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呈现后,向被试给出提示语,要求记住一些材料而忘记其他材料,如果确实存在有意遗忘现象,那么要求被试只回忆指定记忆的项目时,只有非常少的指定遗忘的项目掺杂进来;当要求被试回忆所有项目时,指定遗忘的项目被回忆出来的可能性将低于指定记忆的项目 40再认词由学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过的词(有关诱饵)无关的未学过的词(无关诱饵)组成
41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
42Blaxton的实验是支持程序观点而否定多重记忆系统观点的
43构建记忆不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而是情景记忆的构建性质
44对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的理论解释大致分为两类:1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一效应反应了项目间提取强度的竞争2许多研究却表明提取强度的竞争并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提取诱发遗忘效应是由主动的抑制过程所引发的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
1当前心理语言的研究主题有三:语言获得与发展、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 2语言理解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心理语言学中,半数以上研究都是围绕语言理解进行的,这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最丰富,最深入的一个领域 3在进行心理语言学研究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法论的问题:1对因变量测量的时刻2全面严谨的实验设计
4语言产生:涉及的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让听者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的加工过程。它包括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不同部分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整体以及产生相应的语音。 5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及句法信息。 6句法信息:指的是次在句子中如何正确使用的相关信息。
7观察言语事物的个案是早期言语产
生研究的重要手段。
8在收集语言错误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在探测到讲话者的言语错误是打断他们,并询问他们本来要表达的目标词语,以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等等. 9舌尖现象:就是其中一种重要语误,只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发说出来的现象.
10有控制的言语产生试验:试验范式是土表命名.
11词频是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使用次数。字词命名属于命名性任务。 12命名性任务就是被是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结束后尽可能快 并且准确的大声的读出目标词,或用一个词回答问题或说出事物的名称。
13命名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激活理论,其基本假设是激活程度高的概念的语音信息比较容易提取。
14决定激活理论包括:词汇判断,字词命名(信息提取)。两个任务区分决策成分:词汇判断与再认法,为判断性任务,词汇命名属于命名性任务。
15词条是包含语意和句法信息的抽象心理表征。
16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得言语材料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17词汇理解是通过视觉或听觉通道接受词形成或语义信息提取词义的过程。
18词汇理解是目前语言心里学最活跃也是最富有成果和正义的领域之一。 19语言信息的时间过程的实验范式为图画词汇干扰范式。
20语音意识:致儿童对口语种语音单元无分离和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音意识有助于儿童调查到拼音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
21研究婴儿语言发展有两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分别是条件化转头程序和习惯化去习惯化注意程序。
22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发展过正中没有明显的原因仍表现出阅读获得的严重困难。典型的特征是字词识别的精确性与速度受到损伤,影响到阅读理解和拼写静而妨碍词汇量和背景和知识的增长。 23英语国家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左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障碍。
第十三章 眼动实验法
1眼动实验法有:①电流记录法(眼动点图记录法EOG②光学记录法(反光记录法、影视法、角膜反光法) 2眼动记录方法的演变历史的总结:①一些粗糙的、缺乏准确性的眼动记录方法已被淘汰②眼动技术朝多样化、多用途方向发展③电子计算机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眼动实验中,并将仪器结构扩大为一个完整的系统④眼动记录
技术的发展使眼动实验更趋自然,被试几乎可以在完全不受仪器干扰的自然情况下接受刺激⑤各种记录方法互相渗透
3眼球运动的范围大约为18度,一般超过12度时就需要头部运动的补偿 4大部分眼动仪往往都只记录一只眼球的运动轨迹
5眼运动有3种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6注视的目的是使眼睛最敏感的部位——中央窝对准观察的对象。漂移、震颤、微小的不随意眼跳
7当我们观看一个运动物体时,如果头部不动,为了保持注视点总是落在该物体上,眼睛则必须跟随对象移动,这就是眼球的追随运动
8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模式1注视,占去阅读中90%的时间,眼停有时也叫注视2跳动,眼睛跳动的时间与眼睛跳动的距离有关,眼跳距离越大,所用时间越长占10% 3回视,是眼睛又推到刚才注视的内容上,儿童的回视要比成人多一些(前进式回视、后退式回视、选择性回视。其中后退式回视最不经济但最有效,选择式回视效率最好的)4回扫:指阅读者按阅读的进程,自然的把注视点由读完的一行的末端移到下行的始端的眼运动过程 9阅读的知觉广度是指,一次注视所获得的有用信息的范围
10阅读过程中词加工的眼动研究:1只分析注视过一次的词2只分析对该词的初次注视3分析对一个词的凝视时间4分析对一个词的总注视时间 11阅读过程中句法加工的眼动研究:1句法结构分析原则2句法复杂性3语义信息在句法加工中的作用
12阅读过程中语段加工的眼动研究(语段指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一个语言单位)1句尾词的加工2先行词搜索3精细推理
13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1文字系统,汉字是以字形为标志的,字形是文字存在的方式。因而字形是文字的最基本要素。另两要素为声音和意义2汉字和汉语的特点3阅读汉语的眼动研究
14表音文字可分为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
15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结合
16汉字的特点1数量繁多2结构复杂3使用多种构字法4汉字是三维平面的文字5具有超时空性
17视回动:追踪——向相反方向跳跃——在追踪——在跳跃的方式反复进行
18在眼跳过程中看不见东西,Holt中枢麻木理论
19在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中有两个实验:1比较阅读横排和竖排汉字是的
眼动特点2比较阅读中文和英文横排时的差异(得出:①中文阅读和英文阅读主要区别在于注视停留的空间分布②眼动距离平均为两个字,注视停留时间平均为0.3s③在一段课文中第一排的注视次数较每行的平均注视次数多④阅读横排汉字的注视停留时间短于竖排
20比较阅读横排版和竖排版中文材料时的眼动模式,得出结论:1阅读横排中文和英文时的眼动模式相似2阅读时回扫形式一致,注视持续时间接近3阅读中英文广度相似,速度也相近4阅读竖排版的阅读广度是阅读横排版的一半,注视持续时间比阅读横排版时长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