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八讲 单链噬菌体载体及噬菌粒载体
*M13噬菌体之寄主菌株
应用M13噬菌体载体进行克隆时的寄主菌株有:
JM101,JM105,JM107,JM109,JM110,TG1,TG2,XL1-Blue,XS127,XS101,71/18,KK2186,MV1184,(From Somebrook et al., 1989. P.211)
2.M13克隆体系?-半乳糖苷酶显色反应原理
*M13和相关寄主菌株如JM101。由于它们单独均不能产生有功能活性的?-半乳糖苷酶,因此单独均不能显色。
只有当M13 phage载体和JM101一类菌株一道才能产生完全的有功能活性的?-半乳糖苷酶,因此可以显色。 A.X-gal显色反应原理
具功能活性的?-lac是以四聚体形式存在的,它可将无色的底物X-gal:(X-gal: 吡喃半乳糖苷衍生物)
5-bromo-4chloro-3-indolyl-?-D-galactoside (5-溴-4-氯-3-吲哚-?-D-半乳糖苷) 切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底物-靛蓝: 5-bromo-4-chloroindigo
因此,X-gal可以作为检测?-半乳糖苷酶活性的一种有效的指示
剂。
B.顺反子内互补作用或?-互补作用
推理:*使M13体系显色最简单的办法是使之带上一个完整的
lac操纵子,但这样的结果会使M13分子过大而不便于克隆操作。
*所以,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出只具?-半乳糖苷酶基因一小部分的M13派生载体。这个片段编码?-半乳糖苷酶的氨基末端,即?-肽链。
*通过顺反子内互补测验(intracistronic complementation test)便可检测出这种?肽链的功能活性。
定义:所谓顺反子内互补作用,是指编码同样的多肽链序列但
又各具有一个突变的两个基因,联合产生出一种有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多肽的生化过程。
举例:
两个lac操纵子突变体:
一个在染色体上 Lac- 一个在F质粒上 Lac-
当两者同处一个细胞内(部分二倍体),两个lac突变体
互补了,形成Lac+
?互补作用:
顺反子互补也可以多肽形式出现,例如M13克隆体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Lac缺失突变lacZ(?M13)简称M15
↓
合成一种缺失了11-41氨基酸的缺陷性的?-半乳糖苷酶,又称M15多肽。
这段缺失使该酶失去了四聚化作用的能力。
遗传标记 lacZ?M15:缺失突变体,缺失lacZ基因中的?-半乳糖苷酶N端部分编码序列。?M15所表达的小肽可以参与?互补。M13 phage的许多寄主菌所携带的F?附加体都有这种缺失的lacZ基因变种。
但是,在体外加入野生型的?-半乳糖苷酶的溴化氰片段
(cyanogens bromide fragment)(2-92氨基酸)就可以使M15多肽的活性得以恢复,重新获得形成四聚体的能力。因此说溴化氰自然补偿了lacZ
基因的M15突变,这种作用叫做?-互补作用:
其中M15蛋白质多肽叫 ?-受体
溴化氰片段叫 ?-给体
M13-JM101互补作用:
实验发现,用一种特定的?-半乳糖苷酶的HindII片段代
替溴化氰片段,同样也可以发生?-互补。 在M13-JM101克隆体系中;
M13噬菌体载体具有lac HindII片段, JM101 F质粒具有M15突变基因。
所以M13-JM101是可以实现?-互补作用的;可形成具功
能活性的?-半乳糖苷酶。
克隆基因活性的调节:
M13载体所携带的HindII片段上具有:
lacI? lac启动子(P) lac操纵位点(O) lacZ?(?-肽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