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评估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必修3 第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表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这告诉我们 ①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 ②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 ④要优先开发传统村落,带动农村产业不断升级转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解析】选B。①③符合题意,“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表明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因此,我们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提及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开发。
2.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 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 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 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 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解析】选B。①符合题意,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这启示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表述错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③符合题意,城市和人一样,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这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保护而不是优先开发文化遗产。
3.《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其原因是
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解析】选A。①符合题意,对于中医药基础知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并发挥其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现了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特有的作用;③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不仅要批判继承,还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加以发展,要在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4.“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以来,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 )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 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 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 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①不符合题意,面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认为应恢复旧名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②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此地名是否变化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③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④不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不应当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建设。 5.“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如今的春节,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人们对年味的留恋更深层次的是 ( ) A.对数字化生活方式冲淡年味的担忧 B.对春节折射的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 C.对传统年俗的固守与坚持
- 2 -
D.对记忆中除夕夜的回忆与怀念
【解析】选B。如今的春节与记忆中的除夕夜相比,人们纷纷感慨:年味淡了。一个“淡”字从更深层次方面折射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留恋与珍视,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对过去的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珍视,而不是担忧,B符合题意,故当选;C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会因时而变;D不符合题意,从更深层次角度来说,不如B更能体现材料的意境。
6.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说:“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③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解析】选A。①正确,“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正确,“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表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纵向的传承与创新,不是横向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④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7.《我是歌手》第四季再次登上芒果台,引爆高达5%的收视率,为湖南卫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潜能。新生代歌手徐佳莹一改《我是歌手》飙高音的“传统”,凭借自然细腻的演唱风格征服了评审团。韩国歌手黄致列用中韩两种语言深情演绎张信哲的《从开始到现在》,让现场观众为之落泪。材料体现了 ( ) A.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人民群众需要喜闻乐见的多元文化
【解析】选C。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韩国歌手黄致列用中韩两种语言深情演绎张信哲的《从开始到现在》,让现场观众为之落泪”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D说法错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多元文化。
- 3 -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小西最近参加了被称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他通过在线学堂选修了名校的三门课程,其中两门是计算机相关的、一门是现代西方艺术。在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后,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关于“互联网+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 B.反映了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C.增加了教育供给,提高了顶尖大学的门槛 D.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解析】选C。A符合题意,小西参加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使得他在网上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体现了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B符合题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设立基于科技进步,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顶尖大学提高了门槛;D符合题意,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小西得以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说明了“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9.《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选B。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某社区通过组织开展“感恩奋进”“和谐邻里”“社区道德楷模评选”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居民内心;通过搭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合唱团等文化舞台,让居民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这些举措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
( )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