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8讲 现
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A、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会加剧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浙江9月选考调研)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美关系解冻
解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1985年。故选B项。 答案 B
3.(2017·嘉兴3月测试)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主动外交姿态 B.万隆会议精神影响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解析 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B
4.(原创)2017届学生探究课上,老师出示了一图片投影。当年这份图片内容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
13
A.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中国的境地 B.对外政策走向成熟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对外开放,推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 “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中国的境地”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外开放,推行不结盟政策”均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现象,均与材料涉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不符,故选B。 答案 B
5.(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
A.“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解析 1954年3月,朝鲜战争已经实现停火,但印度支那战争还在继续,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宣告法国对越南侵略的失败。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斗争中,中国给予两国有力的援助,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4月,故D正确。“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是在1954年7月;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6.(2016·温州8月选考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由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的敌对情绪”判定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A项。 答案 A
7.(2017·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2015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60年前的这场会议( )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C.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C
8.(2016·绍兴9月适应性考试)以反映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工作与生活的感人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海棠依旧》,日前在央视热播。下列与周恩来在这27年中相关的两张历史照片,反映了新中国( )
①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③开始崭露头角并走向国际舞台 ④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万隆会议,新中国联合亚非新兴国家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因此②③正确。 答案 B
9.(2017·衢州质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史实能够佐证毛泽东观点的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②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③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15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这件事情的结果,不是访华这种事情的背景,故③错误。 答案 A
10.(2017·温州2月测试)有国际政要在他的问忆录中写道:(1970年)“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位国际政要应是( ) A.丘吉尔 C.尼克松 答案 C
11.(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印度时报》描写新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对材料描述的史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新中国始终得不到美苏的承认 B.1971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其实现
C.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 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解析 从“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在重大外交……声音”可知,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答案 D
12.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四大成果:一、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二、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方向;三、制定了一系列务实的行动计划;四、展现了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杨洁篪所说的“伙伴关系精神”应是对下列哪一政策的延续(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对外开放政策 D.不结盟政策
B.杜鲁门 D.田中角荣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