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第4.2.9条 一般情况下,在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完全不设施工缝是不可能的。然而,施工缝极易成为结构上的弱点(抗剪力的弱点)。因此,施工缝应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但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很难掌握什么地方是结构受剪力较小的部位。为此,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具体设置施工缝的部位,以供施工人员掌握。
第五章 顶管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5.1.l条 由于钢筋混凝土管重量大、刚度大,能抵抗土体膨胀压力,因此在膨胀土中顶管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以防止顶管周围的土遇水膨胀后,使管变形。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井周围要加强排水,并防止排水管道渗漏,不要采用水力切削。
为防止管材受海水或盐碱等侵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管;若采用钢管,需有可靠的防腐蚀措施,以防止管道因受侵蚀而造成穿孔破坏。 第5.1.2条 管端面所能承受的项力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管端就要破裂。管端面容许顶力的大小一般取决于管体强度、加压面积以及顶铁与管端面间的接触状态等。应该通过计算确定。
第二节 施工准备
第5.2.l条 顶管施工的工作井一般采用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沉井或地下连续墙工作井,以便在顶管工程竣工后,利用工作井作工程出入口或作为永久构筑物之一部分。这样既方便顶管施工,又可降低工程的总造价。
第5. 2.2条 后壁结构及其尺寸,主要取决于管径大小和后壁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土抗力。由于最大顶力一般在顶进段接近完成时出现,所以要充分利用土抗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后壁土的压缩变形,将残余变形值控制在20mm以内。当计算所需总顶推力大于8000kN时,应采用中间接力顶,以免工作井后壁结构受力过大。
第5. 2. 6条 顶铁是顶进过程中的传力工具。其功能是延长千斤顶的行程,传递顶力并均衡管端面的局部承压力。顶铁一般用型钢焊成,其强度和刚度要根据使用要求进行核算。
第5. 2. 7条 在粉砂土质中顶管,可在沉井下沉前或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将穿墙管用粘土填满捣实或用楔形木块填实塞紧;亦可采取井点降水等措施固结穿墙管土体,以保证打开穿墙管封板时无大量流砂涌入井内。
第三节 顶管顶进
第5. 3. 3条 工具管由于自重的原因易产生前端“叩头”现象,使顶进轴线出现偏差,甚至改变顶进轴线的方向。因而当工具管出洞时,
其前端要偏高2~5mm(视土质条件而定,土质松软要取大值),以便抵消因管端“叩头”而产生的下沉量。
第5. 3.4条 在顶进过程中,为了防止事故,需注意以下问题: 1.在顶进过程中,若顶管不向前反而向后压缩后壁,纵向顶铁向上隆起或向下啃垫木,这就是后壁破坏前的预兆。发现这种现象要立即停止顶进,退回千斤顶行程,检查原因,采取措施后再顶进。否则,后壁破坏,修理困难,可能要另建新后壁。
2.顶进过程中容易发生崩铁事故,其原因是纵向顶铁过长而顶力偏斜产生偏心荷载所致,或与后壁压缩不均产生倾斜有关。为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分,在顶进过程中顶铁两侧不得停留任何人。
3.闷顶(即不出上挤压顶进)时,土体被挤入工具管内形成坚硬的土塞。由于土与管壁间的摩阻力逐步增大,土在管内挤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挤入管内,而是在管端造成一个密实而坚硬的土锥,随着顶进的继续,土锥四周土层所受的挤压力不断增大。一般覆土深度小于顶进管道直径2.5倍的地层,地表将产生隆起变形。该区域的地下构筑物、地面建筑物将随之遭受破坏。
第5. 3. 5条 触变泥浆可填补顶管外壁与土层间的空隙,以使管外土体保持稳定。因此,在顶管外有承压水或在砂砾层中顶进时,为减少顶过阻力和保持管壁外土体的稳定,需要随时对管外空隙充填触变泥浆。
第5. 3. 7条 为了保证安全,需先挤压顶进再射流破土。水枪破土时要在格板以内破碎土块,严禁射流冲到刃口以外造成超挖。水压要根据破碎土质需要而定,一般工作压力以1~1.2MPa为宜。
第5.3.8条和第5. 3.9条 顶管最小覆土厚度是能否采用气压法稳定工作面的主要条件之一。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顶进时,机头顶部的地下水位至少为机头直径的1/2。当穿越河道顶进时,顶管的覆土厚度需保持1倍的顶管直径,且不小于2m。这样可防止压缩空气施加压力挤压顶管上部的土层,产生裂缝,破坏土压和水压与气压之间的平衡,危及设备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当吸泥莲蓬头被堵塞、水力机械失效、需打开胸板清石孔处理时,要将顶管顶入到一个新的位置,一般可须200~3O0mm。
局部气压顶进过程中,应根据工作面土层及地下水的变化情况调整气压,不需要时也可以不加气压。
第5. 3.11条 钢管管段间的接口强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顶进过程中,顶管前端偏移往往使管尾端与续接钢管的管口难于对齐,此时不要随意切割管尾端部。续接钢管轴线只有与入土钢管轴线保持一致,入土钢管的偏移才能逐渐得到纠正。否则,偏差越来越大。
第四节 顶进测量与纠偏
第5. 4. 2条 在顶管顶进过程中,需不断对高程、方向和转角进行测量,在正常顶进时,最好每隔80~100cm测量一次。当发现偏差(不超过3mm)需要进行校正时,最好每隔50cm测量一次。开始顶进时,为了保证工具管按设计轨道前进,需增加测量次数。顶进测量是顶管施工中重要的测量工作。
第5.4.3条和第5. 4. 4条 工具管长度与纠偏时顶管的灵敏度密切相关。工具管越短,自重越轻,管顶部土压力越小,相发纠偏力矩也越小。在顶进过程中,最好勤测量、多微调,及时应现偏差,及时加以校正。
第六章 盾构施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6.1.l条和第6.1.2条 不同的盾构施工方法,其适用范围、技术难易程度及对地表产生的变形量均不相同。一般来说,位于地质条件较好地层的小型地下通道,采用手掘式盾构,因其盾构简单,配套设备少,造价较低。在易产生流砂、涌土、塌方等的饱和不稳定地层中,一般要采用网格式盾构或局部气压盾构。
第6.1.3条 地表变形与盾构掘进时的埋深及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有关。地层条件较差时,如淤泥质粉土及粉砂层等饱和地层,一经扰动很易丧失稳定而引起地表变形。一般盾构工程埋设越深,盾构掘进时地表变形的影响越小。反之亦然。
第6.1.4条 盾构施工产生的地表变形,当一个盾构施工时,变形范围接近土的破坏棱体;当两个盾构施工时,破坏角度约为 45 ~47 。因此,平行掘进的两个盾构之间的最小距离,需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盾构大小、掘进方法、施工间隔时间等因素确定。一般相邻两盾构外壁间距要大于盾构直径。
第6. 1.5条 为保证盾构施工安全,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择盾构施工线路时,尽量避开地面建筑群或使建筑物处于地表沉降均匀的范围内。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下,采用合理的盾构开挖方法。二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面的挖土量,及时充填盾构与管片背面之间的建筑空隙,以控制地表变形。
第二节 施工准备
第6.2.2条 由于盾构施工一般为单向掘进,又有与预定工作井贯通的要求,所以要在原有城市测量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地面与地下控制测量系统。测量内容除管道的成洞测量外,还要有地表变形测量和管道沉降测量。
第6.2. 3条 后座管片的作用是传递盾构的顶力。为了不影响垂
直运输,并确保后座管片闭合环不产生大的影响,一般在工作井内将圆环拼装成开口环。开口环部分需要设置具有足够刚度的闭合刚架支撑。 第6.2.4条 由于工作井外土体软弱且饱含地下水,盾构出洞时可能遇有流砂、涌土或坍塌现象,故一般要预先采取土层加固措施,如采用地层化学灌浆、冻结、降水等方法。
第三节 盾构掘进
第6.3.2条 手掘式盾构的开挖面是开放性的,所以须将盾构前檐刃口部分切入全体后,才能开挖土体。否则,开挖面易发生坍塌而危及工人及工程的安全。
第6.3.3条 网格式盾构是把盾构开挖面用钢板构成许多小的格栅,当盾构推进时网格切入地层,将开挖面土层切成许多条状土体挤入盾构内。这些土落入盾构底部的提土转盘内。如不及时将其运出,不但影响盾构继续推进,而且使管片拼装工作无法进行。
网格式盾构一般不能超挖,其纠偏靠调整千斤顶编组。
第6.3.5条 气压式盾构施工中,人员、土方、材料和工具等由常压段进入气压段,或由气压段到常压段须经过变压处理。人行闸是施工人员进出气压段用的变压设备,其设施以考虑人员的安全舒适为主。材料闸是材料、设备、出土、管片等进出气压段用的变压设施,其直径一般为2~ 2.5m,长度为8~12m。
第6. 3.7条 为防止在水下施工时因气压增大使土层发生冒顶、坍塌、涌水以致危及整个工程施工,故空气压力不要大于静水压力。 第6.3.8条 管道的成洞测量主要是对新拼装环的里程、平面、高程偏离值和成环管片的水平、垂直度、环面坡度进行测量。
地表变形测量是为了观察盾构施工时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对指定地段上布置的纵、横断面沉降标志点进行测量。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都要测量其变形情况。 管道沉降测量是为了防止由于地道下沉而影响正常使用。在盾构管片拼装成环并脱出盾尾后,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沉降标志点,以便定期观察测量。
第6.3.9条 盾构千斤顶活塞杆尾部的顶块,一般是以中心传压方式将顶力传至管片结构,同时使顶力均匀分布。若千斤顶的顶力超过管片的自身强度,往往会将管片顶裂。因此,可增大千斤顶活塞杆尾部顶块与管片的接触面积,或增加千斤顶数量,以减小每台千斤顶的最大工作顶力。千斤顶的最大工作顶力一般取决于管片强度。
第6.3. 12条 井点降水的时间一般提前7~10天。经检查证明地下水已疏干,土体基本稳定后再拆门进洞。否则,有可能造成流砂、涌土等事故发生。
第四节 管片拼装及防水处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