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地的形成 - 褶皱山》学案 - 图文
高三地理学科导学案
第四单元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编制人:王启东 审核人:王启东 编制时间:2012年8月30日 一、总体要求
【课标要求】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二、学习内容
知识点一: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一:阅读世界板块分布图 研究内容一:
1
什么是板块、全球共几大板块,它们分别如何分布? 活动二:
观察板块边界运动一(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之间 )
研究内容二:
结合板块运动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分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会形成什么地形? 活动三:
观察板块边界运动二,(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
研究内容三:
分析大洋洋底由于张裂会形成什么地形? 活动四:
利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相应地形的成因。
研究内容四:
利用板块运动,分析喜马拉雅山和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活动五:
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主要地震火山带分布图
研究内容五:
世界主要地震火山带的分布与板块活动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归纳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
练一练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
A.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2.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的凹陷 B、地壳的隆起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3.东南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火山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巧位于 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 地震带。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山脉M是
A.冈底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昆仑山 D.横断山
5.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知识点二:褶皱山
图1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1)在上图中标出背斜和向斜,并说明其岩层弯曲的形态。
3
⑵岩层新老 ④
③ ⑤ ② ①
请给上图中的数字代表的岩石的年龄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序。
并说明在此图中背斜处的地形和向斜处的地形。
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背斜和向斜(图2)。
请说明上图中背斜和向斜处的地形,并分析这样的地形形成的原因。 背谷地 斜 向斜
山地 槽部受 ,不易被 而成山 谷地 岩层下弯而成谷 顶部受 ,易被 而成谷 山地 岩层上拱形成山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