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在山那边的县城工作,把我送到了住在山里的奶奶家。 小村的春天是可爱的、活跌的。奶奶牵着我的小手,漫步在田埂上,闻着清香的泥土气息,那种融化在大自然里的感觉,是在城里永远体会不到的。这时候要是有乡亲经过,就会亲切温柔地呼唤:“琳琳,这儿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看个够,回到城里别忘了呀!
“一日之计在于晨”,随着声声鸡呜,各家各户陆续打开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男的下田去了,女的做好了家务,便挎着一大篮衣服相邀来到小河边。这时,搓衣声、说笑声,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欢乐。
奶奶浇菜的时候,我便蹲在菜地里,用稚气而好奇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劳。奶奶到小河边择菜,我便在河边跑来跑去捡石子,和在河边洗衣服的大人玩。玩累了,奶奶把我抱在木桶里挑着走。这时候,一头是菜一头是我,奶奶脸上放射着爱的光芒,我们喜洋洋地回了家。遇到乡亲们我就有了“玩具”,我会得到一些小动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泥鳅,或者我叫不出名的小鱼;经常得到的是一些野花成一些菜花,我用小手捏着,鼻子闻着,真舒服!
有时,邻居家的大婶见我在屋外玩,便塞给我一个刚煮熟的红薯,因为我个子矮,小狗、小鸡经常跟我抢食,我东躲西藏,急得哇哇叫。这时大婶吆喝着给我解围,赶跑了小狗、小鸡。我舒心地笑了,捧着温热的红薯,心里更是温暖无比。
上小学的时候,我高开了小村庄,我的心似乎落在村里了。我忘不了家乡,更忘不了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1)给文章分段。
(2)给短文加题目:______
(3)“渲染”是什么意思?在这儿用得好吗?为什么?
(4)“浓浓的乡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张衡
张衡是我国汉代有名的科学家。他小时候最喜欢观察天上的星星。长大了,他在京城做事,看了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他刻苦钻研,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
张衡还是一个机械工程师。他制造过一种能飞的木雕,还制造过能辩认方向的“指南车”,能计算路程的“计里鼓车”。
张衡还写了许多书。他告诉人们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怎么移动的,月亮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的。他还告诉人们为什么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
如今,人们非常尊敬张衡这位古代科学家,经常举行纪念活动,表示对他的敬意。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爱——______ 分辨——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一张科学家的资料卡。 (3)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请你写下来。
3.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
4. 仔细研读统计图作答。
图一 图二
(1)图一显示一年级近视比例是______,三年级是______,六年级是______。 (2)由图一可以看出近视的比例和学生年级有关系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由图二显示近视原因比例最小的项目是______,最高的项目是______;玩手机近视的比例是______;三种电器对学生视力损害的比例合起来是______,由此可以说明______。
5.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给钱先生说要见见他,钱先生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
(1)这段话中的“鸡蛋”是指______,“鸡”是指______。 (2)钱钟书先生的言外之意是:______。
6.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1)从上边的数据调查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反对者认为现在有了电脑,能不能写一手好字已经不重要了,你认为呢?为什么?
7.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挪树
①院子里那株腊梅a________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b________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②“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③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产子把四周的根须全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④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⑤“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⑥“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⑦“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⑧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⑨“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⑩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挪也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枝干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第①段中a、b两处词语补充完整。 a______一息 b风姿飘______
(2)文中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和______,改为______和______。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4)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的骇人。__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什么意思? (6)按要求概括。
①从第③段到第⑨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能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球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辨______ 仍旧______ 借助______ (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写下来。
(4)读了短文,我们知道蚂蚁认路一靠______,凭借______辨别方向。二是根据______认路。
9.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嘴直截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老板、老板娘是怎样对待凡卡的?从文中找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 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打发______ ②打酒______ ③挨打______ A.殴打 B.举、提 C.买 D.派,命令
(3)这一段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
(4)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应该用什么语调和情感?______
(5)读了这段,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___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___只有徘徊罢了___只有匆匆罢了___在八千多目的匆匆里___除徘徊外___又剩些什么呢___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给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