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103页)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改变内能的过程; (2)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了解热值的概念,并会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教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了解热量本质的认识过程; 学 (2)通过对不同燃料热值的不同认识,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能效意识。 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 通过对热量本质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 1、了解热量的概念 重点 2、会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教学 热量本质的正确认识 难点 教学 阅读、讨论 方法 教学 准备 【新课引入】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内能? 教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引入新课 学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那么,热传递是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呢?它传递的是什么呢? 【新课推进】 一、热传递 过 例如铁块放在火上烤一会,温度很快就升高了;在阳光照射下,水盆里的水温度升高。这都是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增大,你能说说这两个现象有什 么共同之处吗? 程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二、热量 1、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 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热量是一种物质吗?是不是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少呢?阅读教材P10“认识热的本质”回答上述问题。 热量不是一种物质,它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因此它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存在。我们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的热量,而不能说一个物体有多少热量。 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3.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三、热值 5
我们烧柴烤火、烧煤煮饭、用酒精灯加热等,这说明柴、煤和酒精燃烧的时候能产生热量。我们把柴、煤和酒精等燃烧时放出热量的物质叫燃料。 燃料在燃烧时发生了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放出热量。那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跟什么有关呢? 显然烧一根柴与一捆柴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因此,燃料放出热量与燃料的多少即燃料的质量有关。我们把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它的单位为J/kg。例如:酒精的热值为3×107J/kg,它表示1kg的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来的热量为3×107J。 请大家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一滴酒精和一瓶酒精的热值相同吗?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用柴烧水时比用液化气烧水时,用的燃料多些,说明不同燃料的热值并不一样。通过教材P9的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 例:完全燃烧2kg的酒精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解:查表可知酒精的热值为3×107J/kg,因此放出的热量: Q = mq = 2kg×3×107J/kg = 6×107J 答:完全燃烧2kg的酒精放出的热量为6×107J。 练习:(1)500g 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J (2)2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6.0×107J,则这种燃料的热值是 (3)我国陆地上一天的风能就有大约1.8×1016J,这相当于 吨热值为3×107J/kg的煤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课堂小结】 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强调:(1)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不是是温度而是能量 (2)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不同的燃料有不同的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于燃料的质量乘以燃料的热值。即Q = mq 【板书设计】 1、 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2、 热量的单位:焦耳。 3、 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4、 热值用符号“q”表示,它的单位为J/kg。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教学 第三节 比热容(第一课时) 第 周 星期 课题 6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 (2)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目 夜温差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1、比热容的概念; 重点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 1、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难点 2、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方法 教学 准备 铁架台、烧杯、空气温度计、水、沙子等。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与燃料的质量和燃料的热值有关(Q = mq)。那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会被吸收,那么物体教 吸收热量的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新课推进】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学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 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过 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我们知道在夏天,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会很烫,而河水里却比较凉呢?下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 程演示实验:P12图1-3-3实验 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沙子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沙子密度比水大。 在同一个酒精灯下加热大概6min,在相同的时间里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也大体相等。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沙子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 量比沙子多。 二、比热容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 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7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3×103 J/(kg·℃),表示1kg的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或者它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3×103 J。 3.查比热表: (1)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最大。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1-3-4,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因此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用水取暖时,水的比热较大,水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较多,取暖效果要好;用水冷却时,水的比热较大,水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要好,年前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使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救援时曾用直升机洒海水来给发生核泄漏的核电站冷却降温。 (2)分析教材P15“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说明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比热容,通过分析和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本身有关。并用比热容来表示物体的吸热性质,通过对比热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为什么常用水来取暖和冷却,为什么海边比内陆温差小等事例和现象。 【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本身有关。 二、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1、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比热的单位:J/(kg·℃) 3、水的比热较大,常利用水取暖和冷却。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教学 第三节 比热容(第二课时) 第 周 星期 课题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