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
以下经验:
一是编修规划,科学保护。改革开放前,周庄交通闭塞,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区人口密度高,年久失修的建筑比例很高。八十年代初,改造旧镇,发展经济在江南水乡各地高潮迭起,面临古镇要不要保护、怎样保护的关键时刻。1986年,编制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其主题是:“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先后围绕这一主题,7次不断修编总体规划。199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周庄水乡古镇的总体规划,明确周庄水乡古镇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和风景旅游城镇,规定要保护好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
二是疏解功能,建设新区,合理布局。首先在用地上、布局上保留古镇区,在古镇区的过渡地带发展配套设施,将古镇区中的学校、菜场、银行、邮局等单位迁至过渡地带。又在急水港以北建设新区,相继从古镇区及过渡地带搬过13家工厂企业于此,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工业,又保护了古镇,同时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同时,调整人口居住布局,在古镇区周围新建居住小区8个,从古镇区迁出居民250户,充分利用水乡特色开辟南湖旅游度假区、太师淀度假区和高尔夫球场,满足了公众和旅游者的生活和休闲需要。
三是加大旧城恢复力度,保护旧城风貌。先后维修民居、古建筑50000多平方米,拆除影响古镇风貌的违章建筑2500平方米,修补古镇道12500平方米,修复古石桥10座,清理河道2500米,恢复沿河廊棚200米,完整地保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宅大院张厅、沈厅、澄虚道院、迷楼、周庄棋苑、叶楚伦故居、贞固堂等人文景观,使周庄的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丰富文化内涵及宣扬江南古镇文化特别是昆剧,又先后精心整治了集民俗风情的“文化一条街”,古戏台和南湖秋月园,成为古镇的新景
25
观。
四是依法管理,强化保护。为了使周庄古镇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在1989年9月,镇政府制定了《老
周庄保护规划
镇区建设管理办
法》。在此基础上,1999年镇政府又制定了《周庄古镇区保护暂行办法》,强化了保护措施。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在古镇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古镇风貌和水系,建有管理档案,并层层落实单位和专人负责保护,在其维修和涉及建筑在控制地带的建设项目,均必须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由古镇保护领导小组、专家领导小组及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及上级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审批落实“一支笔”。在过渡地带维修建筑其风格必须与古镇相协调;维修古镇区传统建筑时,均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存和使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高度不得超过两层。私有房屋的修理也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政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补贴。
五是全民参与,协力保护。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方法,对民众进行保护古镇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将各类法律汇编文本挨家挨户送上门,请专家、学
26
者在机关、学校中举行保护遗产知识讲座,激发了民众参与保护的意识,使古镇保护、规划实施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形成了保护的合力,住在古镇区的居民,主动遵守古镇保护规划和管理条例。
(四)小结
要对勤劳村的全面保护,使之满足现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把这一历史文化名村的遗产真实、完整地继承发扬下去,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以以下规划原则加强建设实施:
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2、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
3、保护环境的整体性、建筑的原生性以及生活的真实性。 4、坚持科学保护、有效利用古建筑的原则。 5、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27
第四部分 保护体系规划
一、空间布局规划 (一)用地结构
在充分尊重下方村现状村庄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本规划对村庄功能予以完善,旨在突出村庄特色,延续村庄发展肌理。结合产业服务形式,合理组织各类村庄建设用地,以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规划村庄主要结构为“一心一轴多片”。
“一心”指的是上李谱和村部以及卫生所组成的村民服务中心。 “一轴”指的是东西向横穿整个村域的道路。 “多片”指被道路分割形成的多个功能结构组团。
(二)空间布局
规划村庄建设用地39.26Ha,占总用地的6.64%。
针对村庄规模大、自然湾多、分布散乱的特点,根据村庄规划的独特性,为了强调村庄规划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本次规划提出在划分村庄类型的前提下再按照目前勤劳村各自然湾演化的进程进行分类,分为集聚发展型、控制发展型、撤并型三类。
1、集聚发展型
指自然湾的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对聚合力的村庄。主要为规划确定的中心居民点李谱湾。
2、控制发展型
主要为规划保留的自然湾,经济实力较弱,未形成主导产业、聚合力较弱,短期人口、产业变化不大,但村庄规模相对较大,整体搬迁困难的村庄。主要为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