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所得税会计重点
的计算。如国债利息收入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下图所示:
注意:按两条线归纳。如下图所示:
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项目
(1)固定资产 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确认递延所得税 异 ;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同时纳税调整。 的差异。 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计算每但需要纳税调整。 期摊销额。 会计不需要摊销,税法需要摊销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需要纳税调整。 (2)无形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账面价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值)>计税基础(购买的(3)以公允价值计当期损益(资本公积)的金融资产,成本),确认递延所得税量且其变动计入当其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公负债。 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账面价 值)<计税基础(购买的成本),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需要纳税调整。 (4)计提了资产减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值准备 需要纳税调整。 (5)长期股权投资 如果企业拟长期持有该项投资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 需要纳税调整。 企业因销售商品确认的预计负债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税法规定,有关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税需要纳税调整。 前扣除。 未决诉讼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税法规定无论是否实际发生均不允但需要纳税调整。 许税前扣除 未决诉讼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可以税前扣除 需要纳税调整。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能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并确认与退货需要纳税调整。 相关的负债(预计负债) 因超过部分在发生当期不允许税前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7)应付职工薪酬 扣除,在以后期间也不允许税前扣但需要纳税调整。 除,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8)其他负债 企业应交的罚款和滞纳金等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但需要纳税调整。 (6)预计负债 (9)广告费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需要纳税调整。 扣除。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在确认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一般原则:
①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将其影响作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如单独做分录,即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②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其所得税影响应增加或减少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不能计入所得税费用;典型业务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单独做分录,即为: 借: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③企业合并产生的,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如单独做分录,即为: 借:商誉/营业外收入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题12·计算题】资料:甲公司于2006年末购入一台机器设备,成本为21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上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因该设备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计税时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要求:分别计算各年会计和税法的折旧,确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并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答案】会计折旧=210 000÷6=35 000(元) 税法折旧:第1年:210 000×6÷21=60 000(元) 第2年:210 000×5÷21=50 000(元) ……
第6年:210 000×1÷21=10 000(元)
则该公司每年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项目 实际成本 累计会计折旧 账面价值 累计计税折旧 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 适用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10 000 210 000 210 000 210 000 210 000 210 000 35 000 70 000 105 000 140 000 175 000 210 000 175 000 140 000 105 000 70 000 35 000 150 000 100 000 60 000 30 000 10 000 25 000 40 000 45 000 40 000 25 000 25% 25% 25% 25% 25% 6 250 10 000 11 250 10 000 6 250 0 0 0 25% 0 60 000 110 000 150 000 180 000 200 000 210 000 (1)2007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折旧=210 000-35 000=175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前扣除的折旧额=210 000-60 000=150 000(元) 因账面价值175 000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50 000元,两者之间产生的25 000元差异,会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 250元(25 000×25%)。 借:所得税费用 6 2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6 250 (2)2008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10 000-35 000-35 000=140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已税前扣除的折旧额=210 000-60 000-50 000=100 000(元)
因账面价值140 000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 000元,两者之间的差额40 000元为应纳税暂性差异在2008年末的余额,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10 000元,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为6 250元,当期应进一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 7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3 7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3 750 注意:递延所得税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做账务处理时是针对发生额做会计分录。 (3)2009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10 000-35 000-35 000-35 000=105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210 000-60 000-50 000-40 000=60 000(元) 因账面价值105 000元大于其计税基础60 000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2009年末的余额,所以2009年末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11 250元,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为10 000元,当期应进一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 2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1 2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 250
从表格的最后一行可以看出,在2010年以前,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是逐年增加的,从2010年开始,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开始逐年减少(即转回),到最后,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会变为零。
(4)2010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10 000-35 000 ×4=70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210 000-180 000=30 000(元)
因其账面价值70 000元大于其计税基础30 000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2010年末的余额,所以2010年末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10 000元,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为11 250元,当期应转回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 250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 250 贷:所得税费用 1 250 注意: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转回。 (5)2011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10 000-35 000×5=35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210 000-200 000=10 000(元)
因其账面价值35 000元大于计税基础10 000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2011年末的余额,所以2011年末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6 250元,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为10 000元,当期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3 750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3 750 贷:所得税费用 3 750 (6)2012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均为0,两者之间不再存在暂时性差异(即余额应为0),原已确认的与该项资产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予全额转回,即应将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 250元全额转回。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6 250 贷:所得税费用 6 250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1.商誉的初始确认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