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及发展
目 录
标题、摘要、关键词 前言
第一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PLC)
1.1 PLC的定义 1.2 PLC的产生
1.3 PLC的结构及分类 1.4 PLC的工作原理 1.5 PLC编程 第二章 PLC的现状
2.1 PLC的来源
2.2 典型的PLC产品 2.3 PLC在我国的应用 2.4 PLC发展的重点 第三章 PLC技术的应用
3.1 PLC 工业自动化应用
3.2 PLC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工作环境和抗干扰 第四章 PLC实际应用举例
4.1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使用PLC控制 4.2 复合联锁正反转能耗制动使用PLC控制
4.3 断电延时型星角降压启动能耗制动控制使用PLC控制第五章 PLC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5.1 PLC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 5.2 PLC的前景 参考文献
4 4 5 5 5 6 7 9 11 11 12 12 13 15 15 17 18 18 20 22 23 23 24 29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设备中,有大量的数字量及模拟量的控制装臵,例如电机的启停,电磁阀的开闭,产品的计数,温度、压力、流量的设定与控制等,而PLC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最便捷的工具,因此PLC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控制; 自动化; 发展; 应用
前言
一直以来,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广泛、可靠的控制应用。PLC主要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个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当前自动化工业企业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PLC不断地采用新技术以及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PLC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成为实现单机、车间、工厂自动化的核心设备,其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组合灵活、编程简单、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控制功能由简单的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发展为复杂的连续控制和过程控制,成为自动化领域的三大技术支柱。特别是在机器人、CAD/CAM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的技术领域有: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位臵控制、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结合网络技术等。把PC中的技术,如视窗操作系统和网络等向PLC领域融合、渗透和集成的技术称为PLC的商业技术。近年来PC在自动化中的应用领域也在扩大(如用计算机的CNC和DCS等),把PC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技术用于PLC中,集成起来,目的是嵌入应用,是软控制器,能实现实时延伸,它只用廉价的芯片组就可进行浮点运算。
第一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1.1 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又称PLC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三稿。在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定义如下:“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
2
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1.2 PLC的产生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臵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臵,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
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1.3 PLC的组成及分类
从结构上分,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臵。
分类: 1、小型PLC
小型PLC的I/O点数一般在128点以下,其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紧凑,整个硬件融为一体,除了开关量I/O以外,还可以连接模拟量I/O以及其他各种特殊功能模块。它能执行包括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算术运算、数据处理和传送、通讯联网以及各种应用指令。
2、中型PLC
中型PLC采用模块化结构,其I/O点数一般在256~1024点之间。I/O的处理方式
3
除了采用一般PLC通用的扫描处理方式外,还能采用直接处理方式,即在扫描用户程序的过程中,直接读输入,刷新输出。它能联接各种特殊功能模块,通讯联网功能更强,指令系统更丰富,内存容量更大,扫描速度更快。
3、大型PLC
一般I/O点数在1024点以上的称为大型PLC。大型PLC的软、硬件功能极强。具有极强的自诊断功能。通讯联网功能强,有各种通讯联网的模块,可以构成三级通讯网,实现工厂生产管理自动化。大型PLC还可以采用三CPU构成表决式系统,使机器的可靠性更高。 1.4 PLC的工作原理
最初研制生产的PLC主要用于代替传统的由继电器接触器构成的控制装臵,但这两者的运行方式是不相同的:
(1)继电器控制装臵采用硬逻辑并行运行的方式,即如果这个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或断电,该继电器所有的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哪个位臵上都会立即同时动作。
(2)PLC的CPU则采用顺序逻辑扫描用户程序的运行方式,即如果一个输出线圈或逻辑线圈被接通或断开,该线圈的所有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不会立即动作,必须等扫描到该触点时才会动作。
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由于运行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考虑到继电器控制装臵各类触点的动作时间一般在100ms以上,而PLC扫描用户程序的时间一般均小于100ms,因此,PLC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这样在对于I/O响应要求不高的场合,PLC与继电器控制装臵的处理结果上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扫描技术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1)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得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