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 课程 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 组织方式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杜威) 必修课程 实施要求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设计开发地方课程 主体 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 呈现方式 隐性课程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基本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夸美纽斯、赫尔巴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特、斯宾塞 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杜威、克伯屈 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代表人物 课程特点 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一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活动中心课程论 (经验课程) 社会中心布拉梅尔德、金蒂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课程论 斯、布厄迪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 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7: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1.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
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8: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专题八 教学
◆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
◆考点 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略)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考点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9:教学原则 ★
1.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3.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
5.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 6.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8. 巩固性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 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君子之教,喻也。” 《学“学不躐等。” 记》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语》 ◆考点 10:教学方法 ★
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 5.发现法——布鲁纳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考点 11:教学组织形式 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启发性原则 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12:教学评价
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主张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2:感觉 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考点 2:知觉
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3:记忆
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为:瞬时记忆(1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
(1)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
(4)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再度出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