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m402真空电磁阀
程表、发动机转速表、油量表、气压表、电压表等。我国汽车仪器仪表市场随着汽车产品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此外,汽车改装业务的增加,促进了中国汽车仪器仪表零售市场的发展。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汽车仪器仪表市场也随之发展,到2004年,中国汽车仪器仪表市场需求量达到571万套。
2004年中国汽车仪表销售额达46.8亿元
在销售额方面,2004年中国汽车仪器仪表市场以46.8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整个汽车电子市场10.2%的市场份额。
汽车仪器仪表业本土厂商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仪器仪表可以说是中国一项传统产业,由于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中国汽车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在中国汽车仪器仪表厂商中,有国外企业投资的工厂,也有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生产厂商。
2004年,中国汽车仪器仪表年产量达到315.3万套。
在中国的外资汽车仪器仪表企业中,西门子威迪欧汽车技术(芜湖)有限公司和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西门子威迪欧汽车技术(芜湖)有限公司是西门子VDO公司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合资兴建的,注册资本超过了1亿元,汽车仪器仪表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其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奥迪系列、红旗系列、桑塔纳2000系列、捷达系列以及奇瑞系列等车型。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系上海农工商集团长江总公司与美国德科电子国际公司各出资50%创建的合资公司,公司总投资达到2.45亿元。上海德科是原国家经贸委、原机械工业部确定的汽车仪表定点生产骨干企业,该公司产品主要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汽车制造公司配套或独立配套。
除了外商投资企业以外,中国还拥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本土汽车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其中产量相对较大的有南京汽车仪表厂、芜湖仪表厂、浙江汽车仪表厂。这几家企业作为本土知名仪表厂商,成立时间都较早,并且都具有几十年的仪器仪表生产经验,这些企业的产品覆盖面都比较广,包括轿车仪表、客车仪表、货车仪表,甚至是农用车仪表。正是因为这些本土企业具备这样的产品特定,它们在中国汽车仪表市场上占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在中国汽车仪器仪表产业中,还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如浙江绍兴怡东仪表有限公司、张家港乐达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常州润德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林河仪表有限公司等。
我国特大型特种变压器生产基地在鞍山开工建设
由辽宁华冶集团一期投资1.3亿元建设的我国特大特种变压器生产基地--450千伏安变压器生产线建设项目,国庆节期间在辽宁省鞍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450千伏安变压器生产线建设项目是"振兴老工业基地财政贴息项目"之一,项目以生产重工业用的特种变压器为主,预计明年8月建成投产。届时可增产品50多个品种,将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特大型重工业变压器生产基地。按照规划,这个项目三年内还将投资3亿多元,预计"十一五"末期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0亿元,年创利税5亿元。辽宁华冶集团是集特种变压器、高低压电控及自动化设备等产品研发、制造、经营的多元化公司。此项工程一旦投产,产品将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同时,也将占领国内冶金、造船、石化、电业等市场10%的份额。
我国称重传感器总体质量水平急待提高
1.概述;
称重传感器技术是电子称重技术的重要基础,称重传感器是电子衡器和电子称重系统的核心部件。现代称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制造技术、防护密封技术等的发展,又为开发新型称重传感器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满足国际电子衡器市场的需求,在称重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定型产品工程化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使称重传感器向着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立了设计技术拟实化,制造技术虚拟化,生产工艺网络化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它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动态仿真系统;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的虚拟技术和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系统;网络化的生产工艺流程监督、监控系统等。每个国家都出现了多个年产20~40万只称重传感器的著名企业,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均为国际一流水平。简而言之,这些企业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工艺装备,严格制造工艺,全面质量管理。
我国称重传感器从20世纪80年代20多家企业先后引进美、日等国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小批量生产,到90年代自行设计大批量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当时人们对称重传感器产品的认识是: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高收益、投资少、见效快。于是导致各系统的一些企业和个人纷纷进入此行业,使生产厂家迅速增加到160多个,造成市场拥挤,加剧了市场竞争。仅几年时间称重传感器产量大幅度上升,而质量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让人揪心。一些企业为了多销产品,就打价格牌,谁的价格低,谁就是大赢家,价格大战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们当中有的企业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工艺装备和检测手段,东拼西凑组合出产品;有的企业只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在利益驱使下,为了降价格抢市场,竟不顾国家标准和产品质量法,用低档原材料,元器件生产出成品,以次充优;有的虽具备生产条件,但为了拼成本,不按定型鉴定时样机的制造工艺生产,改材料、换元件、减工艺,只求勉强合格或人为"合格"。价格竞争的恶果,在称重传感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突出的表现出来:1997年合格率仅为17%,2002年合格率也只有37.5%。1998年到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电子计价秤产品质量进行了6次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称重传感器温度性能不合格。
尽管一些独资、合资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在技术与工艺上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受价格竞争的影响,内销产品数量逐年减少。国内一些老牌骨干企业,面对价格大战,还是坚持主要原材料、元器件不变,制造工艺不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在国家监督抽查中经得住考验,取得了全部合格的好成绩,但利润却逐年下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严峻挑战。
我国称重传感器的总体质量水平,其实质反映的是总体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目前已经影响到电子衡器的发展。如果企业一味降价,一味让利,甚至无利销售,就不可能有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就没有能力去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从而也就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我国的称重传感器行业实际上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这样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我国称重传感器与工业发达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永无赶超之日。国内称重传感器生产厂家和政府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我国称重传感器的总体质量水平。解决质量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以法行政,不谋私利,各生产企业要提高计量法制意识,保证称重传感器生产必备条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以法生产,确保生产出质量合格并始终如一的产品。只有变“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创新竞争”才是提高我国称重传感器总体技术与工艺水平,总体质量水平,跟上国际技术发展潮流,融入国际市场的正确途径。
2.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及主要问题
由于以称重传感器为核心部件的电子衡器产品,其准确度和可靠性即涉及到国内外贸易结
算,又涉及到广大消费者利益,所以被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列入《首批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并明确规定制造许可证的申请、考核和发证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2000年又发布了《衡器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必备条件》,其中称重传感器部分对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检测设备等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生产企业认真贯彻《计量法》,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断提高称重传感器和电子衡器的质量水平。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恶性价格大战,无法无序的竞争,产品质量非但没有提高而且与国际同等产品的差距逐渐加大。看看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你会更加感到称重传感器总体质量形势的严峻性。
1997年国家监督抽查14个企业共48只称重传感器,其中电子计价秤用15~20kg称重传感器33只,合格5只,合格率15%;电子汽车衡用20~25t称重传感器15只,合格3只,合格率20%,总合格率17%。所抽产品全部合格的只有2个企业,占抽查企业的14%。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温度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
2000年国家监督抽查10省市31个企业93台15kg电子计价秤。抽查企业占生产企业的30%,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抽查结果20个企业共60台产品合格,合格率64.5%。因称重传感器温度性能不合格6个企业,18台产品,占不合格产品的55%。
2001年国家监督抽查14省市25个企业15kg电子计价秤共75台,全部合格12个企业共36台产品,合格率48%,比2000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降低16.5%。其中抽查了因质量问题用户反映强烈的11个企业,33台产品,只有3个企业9台产品合格,合格率27.3%。在39台不合格产品中,因称重传感器温度性能不合格共21台,占不合格产品的54%。
2002年国家监督抽查7省市16个企业共48只称重传感器,合格18只,合格率37.5%。30只不合格产品,来自10个企业,不合格原因全部是称重传感器温度性能不符合要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抽查的16个企业中,只有1个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2003年国家监督抽查9省市33个企业生产的33种15kg电子计价秤,合格17种,合格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