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水排放处理中充分显示出来,因为超高分子量絮凝剂的使用产生了更结实、对剪切力更稳定的絮体,也提高了在经济投加量下的沉降速度,使得固液分离更易操作。
4.2 交联絮凝剂
对于有机高分子的水溶性要求来说,人们普遍接受的絮凝理论认为分子尽可能是线性的。然而, 为了增强固液分离,适当控制高分子的交联或分叉水平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交联絮凝剂的作用机理并没有很好的文献记录,很可能是交联高分子依附于一个固体表面之上,借助它的结构优点,一定的电荷比例使之能够与邻近的微粒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交联高分子并不能完全吸收一个微粒的电荷。国外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片刻的联结断裂后,电荷仍然是有效的。这样一来,絮凝和再絮凝机理就可以解释由交联絮凝剂产生的独特的水处理特性。 4.3 胶丸状絮凝剂
胶丸状絮凝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外将它称为一种反离子体系。在这种体系中,一半的电荷被压缩并悬挂在具有反电荷的生成物上。胶丸状絮凝剂在煤炭污泥的絮凝中已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优点即滤饼含水量大大降低。 4.4 低分子量絮凝剂的特殊用途
增加分子量已经促使超高分子量絮凝剂取得一定的经济优势,这尤其对于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是一大趋势。但与增加分子量这种趋势相反,低分子量絮凝剂在一些特殊场合的应用也赢得了信任,此时低分子量的絮凝剂就比高分子量的絮凝剂产生的滤饼更紧密。 [参 考 文 献]
[1] 陈宗淇,王光信,徐桂英.胶体与界面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常青.水处理絮凝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GULLICHSEN J,PAULAPURO H,NEIMO H.(Eds.). Pa- permaking chemistry, Book 4. In: Papermaking Science an Technology. Helsinki, Finnish Fapet Oy, Helsinki, Finnland 1999.
[4] 马青山,贾瑟,孙丽瑕.絮凝化学和絮凝剂[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睿,周启星,张兰英,等.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5, 16(8):1558-1562.
[6] 牟洪燕,秦梦华.浅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造纸化学品 2006,18(3):21-25. [7] 张育新,康勇.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 2002,21(11):799-804.
[8] 张国杰,王栋,程时远.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4,(1):10-13.
[9] 王春梅,胡啸林,章忠秀.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33 (1):33-35.
[10] 唐善法.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5(6):28-32.
[11] 吕广明,贺新.高分子聚合物在絮凝过程中作用及机理探讨 [J].辽宁化工,1998,7(6):304-30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