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
1、这首诗用了××手法,请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指出下列诗句中所用主要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
1、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明月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运用白描、视听、烘托,选取霜草、虫、行人、野田、明月、荞麦花等意象,朴实无华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恬淡,浑然天成的乡村夜景图,表达出诗人由孤寂而欣喜的情感变化。
2、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时,道逢醉叟卧黄昏。(苏轼《浣溪沙》)
运用细节工笔描写、侧面烘托,“相排踏破茜罗裙”写少女们为了“看使君”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了也顾不得,烘托出场面的热闹,也反映了“使君”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道逢醉叟卧黄昏”描写了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竟然卧倒在路旁,生动地表现了村民们迎神赛会喜庆丰收的感情。
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运用虚写、对写、联想、想象,诗人不说自己在长安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偏设想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己而长久伫立,既深刻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焦灼的思念之情,又委婉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体现出夫妻二人兵荒马乱、天各一方时的一往情深,相濡以沫,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运用联想、想象,作者见明月而联想到被贬龙标夜郎的朋友王昌龄,并想象自己幻化成一轮明月伴随友人去边远荒凉的夜郎,表明诗人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5、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运用先扬后抑和对比。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是“扬”;末句点出今日的凄凉,是“抑”。前三句和后一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诗人对人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
6、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运用反衬、想象、虚写,用旧时生活的欢乐、繁盛反衬今日处境之冷清、凄凉。表达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7、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雨后荷池的平静、明净;后两句用“东风忽起”“垂扬舞”“万点声”,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清新美丽的春景图,表明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8、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李商隐《泪》)
用典,运用昭君出塞和四面楚歌的典故,写怀念故土之泪和英雄末路之泪,抒写自己一生漂泊、壮志难酬的悲凉、辛酸。
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①运用远近、高低结合,先写远景春日、江山,再写近景燕子、鸳鸯,由高到低,层次分明;②粗细结合,先从大处着笔,写宏大的江山、丽日,再从小处落笔,工笔细描,写燕子和鸳鸯;③动静结合,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④调动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迟日、江山、燕子、鸳鸯为视觉,春风为触觉,花草香为嗅觉,共同构造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境。
1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其一)》白居易)
运用色彩渲染,描绘了初日照耀下“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春水”,选取了江南典型的春景,突出了江南春景色彩的绚丽、层次的丰富,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窥见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赞颂、怀念之情。
总结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9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一、手法总括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诗歌的结构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比兴、统领全诗、铺垫、照应、承上启下、抑扬、重章叠句等。 3、主旨的体现: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
◆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铺垫、承上启下等。
◆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 ◆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
二、手法分说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主要是景(事、物)与情(或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如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
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句“江南好”统领全篇,寄
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而后才用渲染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
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在结尾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
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主要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1、比兴: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2、统领全诗:在开头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字(词)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或情感。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
30
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
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一个“好”字统领全诗,总括全篇。
3、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
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
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4、照应:即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
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照应的种类:
①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
良好的表达效果。如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开篇两句
便强调对江南的赞美,最后两句是回应开头两句,其中“未老莫还乡”一句进一步申述“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含义,说明人人都愿意在江南长住下去;“还乡须断肠”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说明老于江南的乐趣,进一步补充说明江南的好,回应了开头。
②扣题照应,即围绕主题反复照应。如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
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③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过渡(即承上启下):如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饮菊花酒)杯深,吹梅(吹奏《梅花落》)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其中“聚散匆匆”一句,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
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6、抑扬: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即先对描写对象的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
而后着重描写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与之相反,即为欲抑先扬。其作用是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
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再如李商隐
31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
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这是欲抑先扬。
7、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手法。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1、开门见山:即开宗明义,直接点明情感主题,为全文指明“航标”。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
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2、卒章显志:在诗歌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诗人的心志或情怀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
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3、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
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暴露唐玄宗杨贵
妃的腐化生活,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4.对比:采取把一种事物同其他事物作比较或者将两个或几个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以突出论述对象的
特点,从而鲜明有力地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方法。运用这一手法,既能使诗歌层次性和结构性较强,又能明显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
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三、例题引路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东坡,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手法),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具体说明),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表达效果)。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