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
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本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诗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二、典例引路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三、实战演练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全词融情于景。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问题: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小结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7
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二、典例引路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参考答案: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想象 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三、实战演练
雨 陈与义 ②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③④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①
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问: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小结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臶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38
分类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一、概念阐释: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请指明下面赠友送别诗的思想情感并归纳此类诗歌的手法特点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思想感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思想感情: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恳切的思念和热诚的关怀、勉励。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思想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思想感情: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 ◆思想情感、手法特点归纳: ①标志词语: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长亭、短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送别曲、江楼等。 ③情感主旨: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祝福。 ④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等。 三、例题引路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象的虚景。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送》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四、实战演练
【双调】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①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开头两句是怎样表现送别时的气氛和心情的?
参考答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眼下近在咫尺,即刻便要天南地北各在一方;分手只是“霎时间”的事,以此表现分手瞬间的强烈痛苦。“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情,是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或“虚实结合”) (2)送行女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39
分类鉴赏之思乡怀人诗
一、概念阐释: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负而转徙各地。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
二、请指明下面思乡怀人诗的思想情感并归纳此类诗歌的手法特点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
思想感情:虚拟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和思念,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
2、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思想感情:描写战乱带来的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想感情:羁旅漂泊之苦,思乡怀归之悲
4、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思想感情:抒写词人出征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
5、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意、闺中怀人之思。 ◆ 思想情感、手法特点归纳: ①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②常见意象: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鹧鸪——羁旅乡愁;柳——惜别怀远,故乡的象征,飘忽不定;燕——思念情人之切、幽诉离情之苦、状写漂泊流浪之苦;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浮萍、飞蓬、孤雁、沙鸥、船、桑梓、楼兰、阳关、西楼、关山等。 ③情感主旨: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④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对写、衬托、渲染等 三、例题引路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四、实战演练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问: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的特点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残星”“大雁”“笛声”组成了一幅典型的秋夜图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归之情。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参考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参考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