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钟慧娴《毕业论文》
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3.4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对子女过分迁就,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学生扬某,父母都是单传,处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从小他就娇生惯养,有求必应,是家中的小皇帝。在学校,遇什么事都不会处理,连最简单的劳动都不会。有一次集体劳动,安排他抹玻璃窗,之前我手把手教他,到劳动结束,我过去一看,玻璃窗不但没擦干净,人却搞得满身是水。真是令我哭笑不得。只得另叫学生再擦一遍。类似情况,常有发生,经常成为同学的笑料。找家长反映,让该生在家适当地做点家务劳动。谁知家长却说:“全家就这么一个小孩,只要他能读好书就行了,会不会劳动没有关系。”这种观点严重影响了小孩的自理能力,培养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低能儿。
3.5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中国五千年流传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许多家庭中仍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广东,许多家庭生了男孩就兴高采烈,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视为赔钱货。在教育问题上,明显有分歧,造成了男孩子过于娇横自大;女孩胆小自卑,他们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学生卓某,生在潮洲。由于当地封建思想严重,他父母在生了女孩之后仍不死心,非要生个男孩不可,当愿望达到时,也是这个女孩的苦日子即将来临了,不仅父母对她歧视,连比她小两岁的弟弟也经常欺负她,使她变得胆小自卑。有一次班上举行“幸福是什么”的讨论会时,她边哭边说:“我觉得父母不歧视我,弟弟不打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顿时,全班同学都流露出同情的目光。可见,父母重男轻女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
此外,还有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
第六章 分层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所,家庭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当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检讨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
其实,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这些因素造成父母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家庭氛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富有亲情和情趣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四章 矫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做法
4.1主动亲近孩子。
与孩子一起活动、玩耍、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因为只有与孩子沟通好,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4.2对孩子做的事要积极地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 4.3给予孩子爱和尊重。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神圣而伟大的,而能给予孩子尊重,他们便像得到莫大的恩惠而更努力地做好自己,切不能歧视、虐待、任意打骂。
4.4要以身作则。
注意自己的形象。儿童处于模仿期,我们的胸怀、处事方式、原则,甚至姿势、言谈神态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作为家长,应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健康、快乐。
第五章 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5.1健康、文明的家庭气氛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首要条件
首先,要树立文明、向上的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就是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文明、向上的家庭意识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学校要有校风、班级要有班风、一个家庭也要有家风。其次,规范正确的家庭行为。良好的家庭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幼小的孩子常常会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孩子的行为中,常常会看到家长的影子。第三、提供基本的家庭物质。丰厚的家庭物质条件或许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但贫寒的家庭生活条件亦利于孩子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逆境成材。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
琼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物质环境,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但有时,家长也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练,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③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2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重要条件
婴儿自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交往,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日后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基础。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的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也较好。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家庭中,父母把子女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愿意听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尊重长辈,这种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联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家庭气氛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甚至好吃懒做,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不懂得尊重他人自私自利,经常牢骚满腹、悲观失望、喜怒无常,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长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为了孩子,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5.3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必要条件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要尊重孩子,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
第六章 分层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其次,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在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第三、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说、敢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能动手会做,解放孩子的脑,让他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腿,让他会走、会跑、会跳。 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父母要抽时间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带孩子到花园赏花,照相,也可到田野里,认识了解各种植物,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5.4端正教育观念
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要及时表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父母乐观、
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该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体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5.5鼓励儿童积极的交往
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有两种交往:一是与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与同辈人交往中,儿童不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而且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广交同学伙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