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试卷13份合集)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语文七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B项有误,应为燕然(yān);C项有误,应为可汗(hán),忍俊不禁(jīn);D项有误,应为孱头(càn)。故选A。 2.A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A项的成语使用有误,“语无伦次”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有语病,“高亢的声音”与“目不暇接”搭配不当,应该删去“高亢的声音和”。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塔”“鸣”的结构要安排好。
5.(1)闲敲棋子落灯花 (2)隔江犹唱后庭花 (3)念天地之悠悠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吟鞭东指即天涯 (6)苔痕上阶绿 (7)濯清涟而不妖 (8)决眦入归鸟 (9)可怜夜半虚前席 (10)山重水复疑无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犹”“吟”“涟”“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6.示例一:汉字听写大赛节目引起人们对汉字的忧虑。 示例二: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走红让国人惊呼“不会写 字” (只写到“节目走红”不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概括主题事件“汉字听写大赛节目”,特征“引起人们对汉字的忧虑”。
点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一句话新闻的题目,注意概括主体事件和特征。 7.“鹦鹉螺号”遇到巨型章鱼。尼摩艇长带头领人与章鱼搏斗,内德?兰德被章鱼打倒,尼摩艇长举斧相救。 【解析】
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结合画面,调动积累可知此画面是“鹦鹉螺号”遇章鱼袭击。在大西洋上,“鹦鹉螺”号被一只巨大的章鱼所困扰,众人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用斧子刀叉和章鱼展开血战。在这个过程中,一名船员不幸惨死,尼德·兰也遭遇危险,幸为尼摩船长所救。经过持续一刻钟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鱼。作答时语言要简洁,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8. 一是得到大量的黄金或香料;二是访问大陆上的城市,交换国王间的书信。 9. 景色迷人,有与自己国家极其不同的鸟类,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
10. 一是下令不准拿岛民的任何东西;二是送给了岛民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以示友好。
11. 示例:不同意。虽然斯科特失败了,但他完成了对自身的挑战,成功地走到了南极点上,他已经完成了一个有志者的奋斗过程,他同样是英雄。 【解析】
8.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9.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可知这座岛屿的美丽;从“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可知岛屿的富饶。总之,岛屿的美丽和富饶吸引了哥伦布。
10.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这一做法让岛民们没有了担心和顾虑;“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这是为了便于与岛民进行沟通与交流,表达自己的友好和热情。 11.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
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斯科特挑战南极的意义这一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2. 情节一:我看爆米花并捡爆米花吃 情节三:我偷面偷钱去爆米花
13. 答案示例:句子运用外貌描写(“比灯光还刺眼”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了母亲的憔悴、苍老,表达了“我”心痛和自责的复杂情感。
14. 答案示例:幸福的味道是指爆米花带给作者的香香的、甜甜的、酸楚的味道。爆米花本身的味道是香甜的。在物质匮乏时代,看爆米花、捡爆米花、蹭爆米花,这些童年经历,带给作者无限快乐。而偷偷爆米花一事,给母亲增添了生活压力,这让作者感受到生活的酸楚,同时作者还从中深切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疼爱和付出。
15.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一窝蜂地转着圈捡着迸到外面的爆米花”可以概括为“捡爆米花吃”;“趁父母不在家,偷偷从里屋的瓦罐里舀出几瓢白面粉,用小盆端着,晃晃悠悠进东家出西家换玉米”“换完玉米,从母亲经常放钱的床席下数出一角五分钱”可以概括为“偷面偷钱去爆米花”。
1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发黄消瘦的脸”“几丝白发”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母亲的苍老;“比灯光还刺眼”是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我”看到母亲在路灯下绞线头后的自责,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阅读文章可知,幸福的味道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爆米花本身的味道,二是从爆米花事件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在写自己的感受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父母、老师、朋友等对自己的关爱。
15.此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原文的内容,从人物的外貌描写,潜心钻研时的神态描写以及密密麻麻的笔记等角度入笔,可以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16. (1)倒塌 (2)埋没 (3)咬,这里意为冲激。
17. (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 18. 众服/为确论。
19.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20.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1. D 【解析】 【分析】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山门圮于河”的意思是“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的意思是“倒塌”;“湮于沙上”的意思是“石兽埋没在沙上”,“湮”的意思是“埋没”;“如是再啮”的意思是“像这样再冲刷”,“啮”的意思是“冲激”。
17.此题考查对代词的理解,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一老河兵闻之”的意思是“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所以“之”指代上文中讲学家所说的道理,即石兽应在原处。“当求之于上流”的意思是“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之”指代石兽。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