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5 数据采集
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业务部门汇总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
1.6.6 数据整理比对
从各业务部门采集共享数据后,进行数据转换,对全市自然人和法人基本数据进行数据比对、冲突检测处理并入库。
1.6.7 数据交换
实现省、市、区各级数据中心之间、业务部门与数据中心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稳定的数据交换网络。提供定时批量、实时按需的数据交换,提供点对点、一对多的数据交换支持,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监控。
1.6.8 数据访问
在统一的权限管理系统之上,实现对自然人和法人的建档、调档、阅档等业务。对社保卡系统、公共服务中心系统、业务系统提供数据访问。对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1.6.9 数据备份与恢复
恢复管理是对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恢复等。数据是数据中心核心的资源。全面的容灾方式应该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远程容灾。对系统中的数据要定期进行系统备份。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
1.6.10 标准管理
进行数据中心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据标准的审核制定、升级维护与发布实施
13
等管理功能。在数据中心的建立之初,由于标准规范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建立标准的版本管理机制,方便业务部门的查询和使用。
1.6.11 应用支持
对社保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业务监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提供数据、通道和平台等支持。
1.6.12 运行管理
为方便对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需要一套功能完整的运行管理与监控维护系统。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中心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可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
1.7 性能需求分析 1.7.1 业务处理量分析
数据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
(1)基础数据的采集、转换、比对以及分发 这是数据中心的主要负载压力所在。 (2)业务数据交换的备案或存储转发
在数据中心建设初期,业务数据在业务部门之间交换;当业务部门的接口系统难以承受数据交换的负载时,才可能通过数据中心存储转发。所以这部分业务不会对负载造成负载压力。
(3)元数据库和公共代码库的管理和共享
由于元数据库和公共代码库相对稳定,并且数据量不是很大,所以不会对数
14
据中心造成负载压力。
(4)与业务部门交换公共服务数据
由于业务不停地在发生,即使采用定时批量的交换方式,也会对数据中心造成较大的负载压力。
(5)汇集统计数据,并提供查询
统计数据一般按月提供,而且提交的一般为结果数据,在数据交换方面不会构成太大压力。领导的数据查询会形成少量的负载。
(6)提供业务部门的容灾备份
容灾备份不需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处理,所以不会对数据中心的负载构成压力。 数据中心的主要负载压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数据的采集、维护和使用;二是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公共服务数据交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1.7.1.1 基础数据采集、转换、比对和分发
基础数据包括自然人基础数据库和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由于在数量上自然人数据量远远大于法人单位的数据量,所以在进行业务数据量分析时,我们主要考虑自然人基础数据。 (1)基础数据的变动估计 ? 基准数据和基础数据
自然人基础数据包含基准数据。基准数据包括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等5个基本属性。基础数据是在基准数据的基础上扩展10个常用的属性构成的,如户籍地址、婚姻状态等。
? 基准数据的变动
基准数据在四大变动(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以及改名等情况下发生变化,每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以及改名情况,大致预测基准数据的变动概率为10%左右。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