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杏利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具体做法,深切感受孔子崇高的人格魅力,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兴、穷、固、患、其、诸、诛、过等。
2、特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何忧何惧/何谓也/何以报德
3、对文中片段的个性解读及践行。 教学难点:
对文中片段的个性解读及践行。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主批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启发诱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
我准备以颜回输冠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二、诵读感悟(5分钟)
教师先给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读,通过读,对选段有个大概的把握。 三、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12分钟)
1、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归纳总结重要文言知识,疏通文章要点,教师巡视点拨。(7分钟) 2、分组展示预习及探讨成果,教师适当补充。(5分钟)
(1)文言字词:兴、穷、固、患、其、诸、诛、过
(2)宾语前置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何忧何惧/何谓也/何以报德(提示学生分清宾语前置的两种基本类型)
(3)修身的原则、方法:坚持、坚贞、内省、忠、恕、信、直 君子的特质:固穷、求诸己、不忧不惧、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坦荡荡 四、重难点个性解读(15分钟)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固穷” 问题一、还有什么和松柏有同样的品性? 问题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问题三、孔子在这里仅仅是为了赞美松柏耐寒的本性吗?文人骚客为什么喜欢这些耐寒的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松和竹在严寒中不落叶,梅在寒冬里开花,有“清廉洁白”节操的意思,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2
补充相关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陶渊明《饮酒》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 大学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青松》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原来所有这些对耐寒品性的赞美,其实都是为了赞美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本性、坚持自我的人,孔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君子固穷”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一回事了。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案例1、乌鸦搬家的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3
案例2、我女儿的故事。女儿2岁时,一次跑的太快摔倒了,问她怎么不小心,她却说:“我的鞋子太小了。”
结论: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改变自己,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该施与人吗?
案例1、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劝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他,那样也会伤害他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嫁祸于他人吗?”
案例2、庄子寓言“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结论;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变通。 4、“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的案例:齐桓公与管仲,廉颇与蔺相如,诸葛亮与孟获? 以怨报德的案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郝建与老太太??
历史上的“以德报怨”: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问:我们要怎么做?
5、如何处理“质”和“文”的关系?
张小娴的话:张小娴曾经说过,人生总有某一个阶段特别在意容貌、仪表、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