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共和片区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苗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继续实施“双语”教学工作。
20世纪80-90年代共和片区曾经开展过“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坚持开展下来。目前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继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让苗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用普通话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时,要把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组织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
5
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苗语、唱苗歌、吹芦笙、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苗装。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苗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