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二建建筑实务必背考点整理
(2)墙基需留槎时,不得留在外墙转角或纵墙与横墙的交接处,至少应离开1.0~1.5m的距离。接槎应作成阶梯式,不得留直槎或斜槎。
(3)沉降缝应分成两段砌筑,不得搭接。 (4)毛石基础必须设置拉结石。
五、人工降排地下水施工技术
基坑开挖深度浅,基坑涌水量不大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一般就要采用井点降水。 1. 明沟、集水井排水
(1)在基坑的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m~40m设置集水井,用水泵将渗出的地下水排出基坑外。
(2)排水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4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0.3 m。“沟比面低0.3m~0.4m,井比沟低0.5m。” 2. 降水
降水即在基坑土方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1)基坑降水应编制降水施工方案,其主要内容为:井点降水方法;井点管长度、构造和数量;降水设备的型号和数量;井点系统布置图;井孔施工方法及设备;质量和安全技术措施;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估计及预防措施等。
降水施工完毕,根据结构施工情况和土方回填进度,陆续关闭和逐根拔出井点管。土中所留孔洞应立即用砂土填实。
如基坑坑底进行压密注浆加固时,要待注浆初凝后再进行降水施工。 3.防止或减少降水影响周围环境的技术措施
(1)采用回灌技术。采用回灌井点时,回灌井点与降水井点的距离不宜小于6m。 (2)采用砂沟、砂井回灌。 (3)减缓降水速度。
六、岩土工程与基坑监测技术
1.岩土工程(2015单)
(1)根据土石坚硬程度,可将土石分为八类:一类土(松软土);二类土(普通土)三类土(坚土);四类土(砂砾坚土);五类土(软石);六类土(次坚石);七类土(坚石);八类土(特坚石)。其中,一~四类为土(记忆:软、普、坚、砂),五~八类为石(记忆:软、次、坚、特)。
(2)土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一般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特殊性土。特殊性
29
土通常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盐渍土等。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不同等级采用相对应的重要性系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详见表2-2)。
表2-2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安全等级 一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很严重 二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严重 三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不严重 其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一级基坑:①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②开挖深度大于10m;③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④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严加保护的基坑。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的基坑。除一级和三级外的基坑属二级基坑。 2.基坑监测(2014单)
(1)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及地面的沉降监测
(2)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检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后方可实施。
(3)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5~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
(4)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共同控制。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
(5) 基坑内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6) 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7)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②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0
破坏后果 重要性系数 1.10 1.00 0.90 ③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④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⑤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⑥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⑦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⑧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⑨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⑩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基坑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⑿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第三节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一)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由面板、支架和连接件三部分系统组成的体系,可简称为“模板”。 1.常见模板体系及其特性(2015单)
模板类型 适应工程类型 适用于外形复杂或木模板体系 异性混凝土构件,以优点是制作、拼装灵活; 及冬期施工的混凝缺点是制作量大,木材资源浪费大。 土工程 优点是轻便灵活、拆装方便、通用性组合钢模板体系 强、周转率高等; 缺点是接缝多且严密性差,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差。 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体 系 与组合钢模板比,其特点为自重轻、用钢量少、面积大、模板拼缝少、维修方便等。 以建筑物的开间、进优点是模板整体性好、抗震性强、无大模板体系 深和层高为大模板拼缝等;缺点是模板重量大,移动安尺寸 装需起重机械吊运 优缺点 31
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体系 优点是自重轻、板幅大、板面平整、施工安装方便简单等。 优点是部分模板可早拆,加快周转,节约成本。 优点: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可大量节早拆模板体系 适用于混凝土筒壁约模板和脚手架,降低施工费用;加结构(如筒仓、水塔、快施工速度;现场整洁、文明,施工滑升模板 烟囱、油罐、造粒塔安全。 等),亦适用于多、缺点:耗钢量大,需要一套专用的机高层墙板结构或框具设备,一次投资费用较多和强迫不架结构的房屋。 间断施工,如控制不当,混凝土容易拉裂等。 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综合大模板与滑动模板工艺和特点的爬升模板 施工,特别适用于在一种模板工艺,具有大模板和滑动模较狭小的场地上建板共同的优点。 造多层或高层建筑 2.模板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2012多) 模板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安全性(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和经济性。 3.模板工程安装要点(2014多)
(1)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2)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时,支架搭设应完整。立杆上应每步设置双向水平杆,水平杆应与立杆扣接;立杆底部应设置垫板。
(3)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模板及支架钢管等应分散堆放。
(4)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5)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的隔离剂;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6)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配合进行,梁柱节点的模板宜在钢筋安装后安装。 (7)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 5.模板的拆除(2015案;2011单)(学习重点)
(1)模板拆除时,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模板的设计规定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取
32
模板的周转率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