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施工图设计说明(隧道延长)
隧道设计说明
一、技术标准
1、 道路等级:匝道 2、 计算行车速度:20Km/h 3、 设计荷载:城-A级; 4、
隧道建筑限界 (1) 限界净宽:
A匝道隧道:8.0m(余宽0.25m+左侧向宽度0.25m+行车道6.5m+右侧向宽度0.25m+检修道0.75m)
B匝道隧道:10.5m(余宽0.25m+左侧向宽度0.5m+行车道8.5m+右侧向宽度0.5m+检修道0.75m)
(2)车行道宽度:A匝道隧道为7.0m(全隧采用匝道曲线段加宽宽度) B匝道隧道为9.5m(全隧采用匝道曲线段加宽宽度) (3)限界净高:机动车道:5.00m 检修道:2.50m (4)行驶方向:单向行驶。 (5)行车道正常横坡:单向1.5% 曲线超高段:单向-2.0% 5、隧道内卫生标准:
(1)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150ppm;
发生事故时,短时间(15min)以内为250ppm; (2)烟尘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0.0075m-1;
当烟雾浓度0.0120m-1时,采用交通管制 进行养护时为0.0035m-1; (3)隧道内纵向风速小于7m/S。
二、设计依据及范围
1、设计依据
(1)重庆市沙坪坝区城乡建设开发公司的委托书; (2)业主提供的1:500片区现状地形图;
(3)《马家岩立交(调整方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 》 (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2008.10)
(4)我院完成的《沙坪坝区马家岩立交工程方案设计文件(调整)》(2008.9);(5)《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书》(重庆市规划局 2008.10.21)。 2、执行标准、规范及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6)《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7)《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 (GBJ16-83)
(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0) 建设部2004年3月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1)其他有关国标与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定。
3、设计范围
本隧道为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分A匝道隧道及B匝道隧道两洞。A匝道隧道进口(设计起点)在A匝道AK0+128.191处,A匝道隧道出口(设计终点)在A匝道AK0+278.433处,A匝道隧道全长150.242m。B匝道隧道出口(设计起点)在B匝道BK0+141.55处,B匝道隧道进口(设计终点)在B匝道BK0+255.561处,B匝道隧道全长114.011m。
三、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场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地形高差较大,最高处高程为378.60m,最低高程327.98m,
相对高差50.62m。场地整体上东高西低。A、B匝道穿越了现有线路及临近一小山丘。现有线路部分地形较平坦,地形坡角一般小于10°。丘陵部分地形较陡,自然斜坡部分坡角一般约35°~40°,局部人工开挖的边坡部分达70°。 2、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沙坪坝背斜东翼。据基岩露头调查得知,地层呈单斜产出,产状108°∠10°。场区发育有两组裂隙,裂隙①:倾向250°、倾角44°,裂面平直,
较光滑,裂隙宽0.1~0.3cm,偶见泥质充填,间距3~5m,延伸10~25m。裂隙②:
倾向168°、倾角75°,裂面较平直,裂隙宽0.1~0.5cm,裂面充填有方解石脉,
间距1~5m,延伸8~20m。场区内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3、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露,路线区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基岩。
(1)第四系全新统(Q4)
1)素填土(Qml4):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碎石及粉质粘土等组成,一般地表10cm为混凝土地面。碎石粒径约20~120mm,含量约35%~60%,稍湿,结构稍密~中密,回填时间约5~10年。主要为现有线路、人行通道及临街建筑的垫层,局部表层为临街建筑拆迁后遗弃的建筑垃圾。多分布于现有线路、人行通道及临街建筑地段。线路范围内该层厚0.1m~4.80m。
2)粉质粘土(Qel+dl4):黄褐色,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
等,韧性中等,为残坡积成因。该层分布不连续,多分布于场地内原地形低洼处及冲
沟处。线路范围内该层的厚度为0.60m~8.40m。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
据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基岩以泥岩为主,砂岩主要以夹层或大规模透镜体的形式出现。
1)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较重或含砂质条纹。钻孔揭露单层厚度为0.60m~18.0m。
2)砂岩:灰色,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泥质含量较重。主要矿
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钙泥质胶结。钻探揭露该层单层厚度为0.50m~
10.15m。
4、基岩顶面及风化带特征
场地基岩面与原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基岩顶面埋深0.10m~10.5m,顶面标高325.84m~378.00m。
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揭露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
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块状、碎块状和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手可折断岩芯块)。强风化带厚度为0.50~3.30m。
中风化带: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各孔均有揭露,未揭穿,顶界埋深1.20m~12.00m,顶界标高325.14m~374.80m。 5、水文地质条件
(1)概述
场区位于沙坪坝背斜东翼近轴部,岩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地质构造简单。场区内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地下水类型
根据含水介质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地内地下水含水层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1)、孔隙水
根据钻探及地面调查,场区松散层分布区未见泉水出露,据访问松散层分布区仅雨季时偶见地面浸水,雨停即干,故区内松散层仅雨时暂存少量上层滞水,季节性变化明显。 2)、裂隙水
区内基岩裂隙水主要是赋存于砂岩、泥岩的风化裂隙中,富水性和分布的稳定性一般较差,富水程度不高,地下水的赋存受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地形地貌的控制。该含水岩组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场区地形高差较大、地面坡陡,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
(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场区地形高差较大,地形坡度较陡,地下水、地表水的排泄条件较好。场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场区东部平顶山坡部位的地形坡度较陡,大气降水多沿地表以坡面漫流的形式流至地形相对较低洼的坡脚。平顶山坡脚部位及其它部位大部分地带为混凝土地面,大气降水入渗条件差。场区为主城区主街道,地下排水管网健全、完善、运行良好。大气降水多通过地下排水管道排至场外。仅少部分大气降水通过风化裂隙下渗形成暂时性的基岩裂隙水。
场区基岩为弱透水层,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场地周围无厂矿企业,无污染源,根据场区经验,场地环境水和土对砼物无腐蚀性。
6、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拟建场地位于浅丘斜坡地带,无崩塌、泥石流、滑坡、岩溶洞穴、煤与瓦斯、有毒有害气体、地温异常等不良地质现象。 7、地震效应评价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边坡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该区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拟建场地的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取0.35s,拟建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8、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
场区及其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整体稳定性好。 场地内及附近的人工边坡已采用条石挡墙、喷锚支护等措施进行了治理,目前支挡工程未见变形破坏迹象,使用正常。
四、隧道设计
1、平、纵面设计 (1)平面设计
隧道平面线形主要由路线方案控制,本次设计充分研究了隧道所处区域的地形及地质情况、隧道施工方案、两端接线条件和工程投资等因素。
A匝道隧道进口(AK0+128.191)在直线段上,A匝道隧道出口(AK0+278.433)在半径R=23.5m的圆曲线上,A匝道隧道全长150.242m,整个隧道的平曲线从设计起点开始依次为R=∞、L=25m、R=37.5m、R=∞、R=23.5m。
B匝道隧道出口(BK0+141.55)在直线段上,隧道进口(BK0+255.561)在半径R=25m的圆曲线上;B匝道隧道全长114.011m,整个隧道的平曲线从设计起点开始依次为R=∞、R=25m。
(2)隧道纵面线型设计
隧道纵面线型设计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通风、排水、施工及隧道两端的接线条件,隧道洞身设计为:隧道为单向坡,A匝道隧道纵坡为2.4%,B匝道隧道纵坡依次为3.6%、5.78%。路面横坡为单向坡,正常段为1.5%,曲线超高段为-2.0%。路面
横坡的具体设计详本工程第一册道路、下穿道结构部分的图纸。 2、建筑限界及衬砌内净空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线情况,A匝道隧道净宽9.61m,净高7.21m,车行道宽度7.0m,右侧检修道宽度为0.75m,左侧余宽为0.25m,侧向宽度均为0.25m,限高5.00m。
B匝道隧道净宽11.42m,净高7.77m,车行道宽度9.5m,右侧检修道宽度为0.75m,左侧余宽为0.25m,侧向宽度均为0.5m,限高5.00m。
衬砌内净空根据本隧道具体情况,内净空均采用三心圆曲墙式,内净空与建筑限界之间的净空预留了内装饰层净空,同时还考虑了照明及营运管理设施所需空间。对于内净空形状的设计,通过分析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构造和地应力条件,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 采用三心圆曲边墙受力条件和通风较好,开挖面积也较小;综合应力分布状态、通风效果、工程投资及施工条件等因素,本次设计采用三心圆曲边墙内空断面型式。(详见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断面设计图)。 3、隧道洞门设计
在洞口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该洞口与环境的协调。A匝道隧道出口、B匝道隧道进口洞门设计为削竹式洞门。A匝道隧道进口、B匝道隧道出口与下穿道相接。 4、隧道支护与衬砌结构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原则为: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衬砌结构为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根据结构分析与工程类比相结合确定。施工中应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和结构位移反分析适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并确定合理的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全隧暗挖段衬砌均采用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断面型式为曲墙带仰拱,衬砌拱墙均为钢筋混凝土。
洞口段设加强衬砌,并设置钢架作加劲支护;同时辅以超前支护,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衬砌。同时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5-10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