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新课标版)大题答题模板及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东北太平洋 东南太平洋 北海 秘鲁 北大西洋暖流 寒暖流交汇 日本暖流(黑潮) 墨西哥湾暖流 沿岸上升流 东格陵兰寒流 或上升流 千岛寒流(亲潮) 拉布拉多寒流 (秘鲁寒流) (北冰洋南下的冷水) 9.形成渔场的自然因素:①温带大陆架;②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③江河入海口。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水平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温度方向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分布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规律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 入海径流 洋流 影 响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大范围渔场 代表性渔场 北太平洋 北海道 西北太平洋 纽芬兰 东南大西洋 本格拉寒流 (上升流)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按性质分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
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
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
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
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按空间分类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按循环周期分类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雨水 冰川融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夏秋季节 主要在夏季 全年 全年 补给特点 水量变化大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我国分布地区 东部和南部 西北地区 东部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海 洋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
渔丰富的营养盐类 业 生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产 世界主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
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对策: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危害: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对策: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
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
类别 地震 火山喷发 危害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 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 2、 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引发滑坡、 滑坡 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堵塞江河、摧毁城4、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镇村庄、破坏森林、高公众的环保意农田、道路,危害识和减灾意识 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组成 食盐、镁、溴、淡水等 鱼、虾、贝、藻等 大陆架:油、气等 滨海带:砂矿 海盆:锰结核 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 3、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2)海洋资源 类型 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特征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能源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 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 纵波 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地震波 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莫霍面 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不连续面 古登堡面 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km(大陆部分) 地球的 地幔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 内部圈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地球的 水圈 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外部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