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纳米微粒子应用的风险评估--已发
纳米微粒子应用的风险评估
陶晓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省 哈尔滨)
摘要: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但是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还存在着很多风险没有被实验验证。纳米技术在很多的化妆品生产中被大量的应用,由于纳米微粒自身的各种特点,将其应用在化妆品中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也是纳米微粒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一直没有被专门的实验评估,本文从人体和环境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纳米微粒在化妆品生产中的风险,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字:纳米微粒;化妆品;风险评估
1引言: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科技的兴起,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功能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科学中最富有活力的领域,它对信息、生物、能源、环境、宇航等高科技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迄今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在化妆品、油漆和轮胎等产品中,但是很少有学者研究纳米颗粒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很多经验学者已经表明,纳米颗粒只是被社会广泛所接受,纳米微粒对健康的潜在威胁正在初期研究中。 2纳米材料毒性研究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新产品开始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纳米材料已经应用在医疗领域,随之而来的人们对纳米技术和纳米微粒的毒性也逐渐关注了。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纳米材料毒性领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例如纳米材料在体内和体外与细胞、大分子和器官间的相互反应引起的毒性。纳米材料自身的尺寸、形状和很多物理化学性质都影响决定着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其中,纳米材料的合成性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毒性程度。所以控制好纳米材料的合成特征就可能将其毒性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3纳米微粒进入人体的方式
纳米材料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一是通过呼吸系统;二是通过接触的方式。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通过消化系统和注射的方式进入人体。 3.1呼吸系统
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的特点,决定了如果纳米产品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有逸散的可能。逸散出的纳米微粒就有机会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到人体体内,微粒和接触到的细胞的蛋白相结合,相互作用。这就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了影响和破坏。微粒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的器官壁进入到细胞内部和其他器官,对其造成影响。 3.2皮肤
纳米微粒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就使纳米微粒接触人体皮肤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些纳米微粒本身除了化妆品应用的抗菌特性外,还附带了很多其他的性质,这些性质都没有被实验证实对人体无害。长时间的接触纳米材料的化妆品会不会给人类皮肤造成伤害这些都是纳米材料未被证实的潜在风险。 3.3其他方式(食用、注射)
目前,在日用品和医疗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也逐渐增加。例如:纳米材料保鲜盒和医疗器材等等。这些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纳米微粒接触人体的机会,例如,通过静脉注射医疗器械就有接触人体和血液的机会,那么纳米材料的渗透性和分子扩散性就会导致微量的纳米微粒进入到人体中。那么,没有进行安全评价的纳米微粒的潜在风险就暴露出来了。 4纳米材料安全和潜在风险评估
4.1对人体
针对纳米材料存在的风险,那么我们在使用纳米微粒的过程中,确保微粒尺寸能满足产品性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控制好纳米微粒的尺寸。只要将纳米微粒的尺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会大大降低纳米微粒进入人体的风险。在使用纳米微粒的一些特定属性前,要全面的评估纳米微粒的所有可能导致风险的所有特性,尽量降低产品的其他负面影响。 4.2对环境
首先,在纳米材料的生产应用过程中,大量的纳米材料被暴露在环境当中,纳米粒子的散逸性和不稳定性大大的提高了纳米材料进入环境的几率。那么,纳米微粒对水源和土壤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因素就变得至关重要了。由于纳米材料对一些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具有强吸附性,一旦纳米材料高度暴露在环境中,纳米微粒的强吸附性就会吸附一些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然后流入到食物链的最底层。随着食物链的向上传递,有害物质或是重金属就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生物和人体中,那么潜在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
纳米材料大量的使用后,产品的回收和废弃品的处理面临着困难。由于纳米材料的负面影响未被证实,所以对纳米产品的回收处理也未被重视。至今还没有针对纳米产品回收的专业系统和方法,纳米产品的回收和处理仍然和其他一些材料的产品混淆在一起。今后,纳米材料产品专门的回收系统和处理技术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曹南燕.纳米安全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科学通报,2011,56(2):126-130 [2]刘颖.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及其评价[J]. 科学通报,2011,56(2):119-125 [3]赵宇亮.纳米物质安全性[J].科学,2007,59(4):28-31
[4]钟金栋.纳米银材料抗菌研究及其安全性初步评价[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30(5):91-98 [5]刘焕亮.纳米银的抗菌原理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8):736-739 [6]王艳萍.化妆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白世贞,沈欣.纳米银化妆品的研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619-625
[8]闫宏芹.浅述纳米材料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粉体工业,2008,6(2):28-30
[9]姜杰,孙延文.预先防御纳米系统安全生产刻不容缓[J].中国科技信息,2011,4(1):157-159 本文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关于纳米抗菌化妆品及其防腐体系效能的研究”(D021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陶晓明(1981)女、汉、黑龙江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物流工程、纳米化妆品等、联系方式:15004512616、邮箱:taoxiaoming@126.com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