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模式创新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从小微企业的起步一直到现在,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打不开的一个症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为此,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对融资模式改进创新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选题背景
2010年全国工商联对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正规稳定融资来源的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相对于小微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金融行业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显得非常微弱。截止到2010年11月,总共发放的短期贷款一共有1453亿,其中绝大部分贷款都流向了大型企业,包括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只获得了不到13.8亿的贷款,仅占总量的1%不到。小微企业板作为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板块,也存在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就是大型企业光在数量上就占据其2/3,小微企业只占1/3。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社科院对小微企业的复苏情况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由于没有融资来源,35%的企业倒闭,还有45%的企业在四处寻求融资,只有20%的企业因为行业原因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金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关乎我国市场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吸引了大量的就业,对社会稳定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经过不断的演化在未来有可能成长为重要的大型企业,关注小微企业就是关注未来的大型企业。融资难题具有结构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特征。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区,融资状况是有区别的。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并且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加强信贷力度。这些工作,虽然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现有融资体系中的各单元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在实际执行情况中也会有千差万别,导致多数小微企业无法从国家扶持政策中获得真正的融资支持,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查阅大量文献之后,笔者发现目前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出应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渠道,但对于融资渠道建设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为你深入探索。第二,在
5
研究中没有对银行和政府的功能集中阐述,而银行和政府却正好是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情况最大的两个部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与现状,以及融资难的原因,在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以及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小微企业有大量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国外研究则相对成熟,不仅有大量的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融资困境的原因,还从企业内部、融资机构、外部环境等多种角度给出了化解途径。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众多学者有各自的观点,但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的财务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微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低,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较为混乱,这就使金融机构认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不敢也不愿意融资给小微企业融资。
首先了解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沈红(2011)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从融资主体、融资环境、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既有自身的原因,同时也与金融机构和现行的政策法规制度有关系。刘贵才(2010)认为企业信用等级不高,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资产是融资困难的内在原因,国家政策没有对银行贷款进行合理引导则是其外部原因。林毅夫、李永俊(2004)针对融资机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是信息不对称是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王闯(2011)针对银企关系,进行了关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一定会出现“慎贷”、“惜贷”或“拒贷”。
俞建国,宋立(2005)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矛盾和经营难点进行分析,在银行的角度研究融资风险,结论是有很多的小微企业产权模糊,并由此产生较高的经营风险,导致小微企业群体普遍的信用评估较低。陈晓红,郭声棍(2006)针对四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研究现行的金融体制,结论是金融制度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
马婧婷、王淑梅(2010)针对当前经济环境,站在企业规模的角度进行融资困境原因分析,结论是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使银行非常担心其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张捷、王霄(2002)则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作为金融企
6
业是有趋利性的,构成小微企业融资壁垒的风险因素始终存在,企业应不断强化滋生的信用水平。
朱东林(2010)针对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进行分析,总结小微企业的贷款渠道主要有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府扶持等四种手段,银行借贷占到了其中80%以上,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徐娥(2010)针对浙江省小微企业进行调查,结论证实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
刘丽娟(2006)针对融资渠道,进行了融资渠道优先顺序选择的研究,她认为小微企业会首先选择自筹资金,其次选择从银行借贷,在内外部条件都齐备的情况下才选择发行股票。孙翔(2012)针对融资渠道进行分类研究,结论是小微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从银行获取的贷款也非常有限。周娜(2011)针对股权融资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揭示了其重大的意义和相应的难度。
李志军(2010)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在外部融资需要的券商费用、会计费用等大量的税费,认为内源融资可以减少很大部分成本,但是融资规模有限。王兆梅(2006)针对内外部融资的比重,进行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分析,结论是外源融资少,内源融资低,必然导致企业的资金困境。马广(2007)针对外源融资比例低的问题,从企业自身知识结构入手,原因是小微企业对金融产品了解太少,导致其不善于利用外部渠道。
高晓琼在《中国金融》2009(20)期针对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表现,认为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改革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刘杰(2007)指出可以有效利用新的金融方式——金融租赁突破融资瓶颈。谢朝斌则认为国家政策应偏向于发展和改善证券市场,使股权融资出现更多。
金德前(2007)认为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主因是自身发展不完善,应不断完善自我形象,提高信用评价等级,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汤谷良(2008)则认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沟通不畅,做事呆板,且没有认真落实企业的战略和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小微企业应在这几个方面不断完善,以此提高自身的信用,获得银行贷款。
国外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融资理论相对而言较为完善。不仅在融资环境方面有深入的阐述,在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化解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融资困难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问题。Stiglitz、Weiss(1981)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银行信贷配给贷款利率的研究,结论是
7
银行会选择降低银行配给,这使得小微企业即使愿意承受高利率也不能获得贷款。Berger和Udell(1998)针对银行对企业财务不清晰的问题,进行企业贷款难易度的分析,结论是银行在企业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质疑其还款能力。
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导致银行不愿意放贷,很多国外学者都从规模匹配理论进行了融资困难问题的研究。Jayartre和Strahan(1996)针对银行对企业规模选择的问题,进行了规模匹配理论的研究,结论是企业规模与银行放贷额度密切相关,银行会选择规模大的企业,自身规模小、对资金需求小的企业则容易被银行忽视。Bhattacharya和Faiz(2000)从银行风险规避的角度指出银行是不会对经营风险大、资产有限的企业产生兴趣的。Banerjee和Duflo(2003)针对小微企业信用度的问题,对印度小微企业进行研究,结论是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低,增长缓慢,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中等级偏低,而银行自然是要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放贷的。
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同样也会影响融资难易程度。Berger和Udell(2005)针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了融资结构及难易程度的比较,结论是成熟期的企业信用等级高,获得的放贷限额高,而成长早期的企业则会受到很多的融资限制。
外部环境也是影响融资的重要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外资银行、本地银行已深入到市场的各个角落,在银行的业务范围内,风险规避是银行的第一原则,这对风险系数相对较大的小微企业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Berger(2005)通过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客户比例分析研究,认为国有金融机构容易获取优质的大企业客户,则必然将小微企业挤出融资市场,其结论是国有金融机构比重越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越低。EPW基金会(2006)研究发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也可以影响融资的可得性,其关系是呈正相关,即越有利的法律环境,越有助于小微企业贷款。
学术界众多研究均以信息不对称性为主题,对应这一难题也提出了不少缓解对策。Harhoff和Korting(1998)针对德国现有的小微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在与固定银行的长期合作中,随着关系的不断改善,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对企业的抵押要求也会降低。Berger(2001)针对银行放贷条件,进行了“软信息”对银行决策影响的研究,结论是关系型借贷可以进一步拉近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Berger和Udell(2006)认为通过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管理者、产品需求者的接触,以及对当地市场环境的熟悉,能收集大量的“软信息”,进一步论证关系型借贷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