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含5套中考模拟卷〗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含5套中考模拟卷〗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3 6:00:20

9.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除杂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1-,可用硝酸银和稀硝酸溶液 B.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可抽丝灼烧闻气味 C.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固体,可溶解、过滤、蒸发

D.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氢氧化钡,可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1-,可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溶液,沉淀不溶解,说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故选项A正确;

B、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可抽丝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没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选项B正确;

C、要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固体,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只要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就把碳酸钙与氯化钠分离,故选项C正确;

D、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氢氧化钡,加入适量的稀硫酸,稀硫酸既能与氯化钡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钡反应,所以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不能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氢氧化钡,故D不正确。 故选:D。

10.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B.溶液的pH:???????由大到小HCl NaCl NaOHK Mg Cu Ag? 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22? D.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O Si Fe AlCO H O【答案】A 【解析】 【详解】

A、钾、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钾>镁>铜>银,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盐酸显酸性,pH小于7;pH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盐酸,故选项错误; 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故选项错误;

D、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一氧化碳、氢气、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2、32,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氧气、一氧化碳、氢气,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C.将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 D.将铜丝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溶液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纳米级材料二氧化钛(TiO2)能有效去除因装修带来的多种有害气体。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 A.+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钛(TiO2)中,氧元素显-2价,设:TiO2中T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2=0 x=+4。故选A。 则有:x+(-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宏微结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1)从微观知宏观

图中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B.+3

C.+2

D.+1

①氟元素的原子比氯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活泼的原因是_____。 ②写出11号元素和16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2)从宏观知微观

①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甲反应的实质是_____;所示反应中,图乙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H2SO4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微观变化过程如上图丙所示,参加反应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已知FeCl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从反应的微观实质可以推测出Fe2(SO4)3溶液可以和某溶液反应同时生成两种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氟原子的电子层数少 Na2S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 Zn + Cu SO4== ZnSO4 + Cu Ba2+、SO42- Fe 2(SO4)3+3 Ba(OH)2=3 BaSO4↓+2 Fe (OH)3↓ 【解析】 【详解】

(1)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决定,氟元素的原子比氯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活泼的原因是氟原子的电子层数少;

②化合价与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有关,得电子数等于负价的数值,失电子数等于正价的数值。11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化合物中显+1价,16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化合物中显-2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2)①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图乙所示反应为硫酸铜和锌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 + Cu SO4== ZnSO4 + Cu;

②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H2SO4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参加反应的离子是Ba2+、SO42-;已知FeCl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从反

应的微观实质可以推测出Fe2(SO4)3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同时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铁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2(SO4)3+3 Ba(OH)2=3 BaSO4↓+2 Fe (OH)3↓。 【点睛】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14.下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干电池的正极是利用了石墨的______性。干电池

的材料很多可以回收利用,例如双氧水与回收的二氧化锰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其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铜。将足量的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 【答案】(1)导电(或“稳定”) (2)2H2O2 质,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解析】

试题分析:(1)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干电池的正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2)双氧水与回收的二氧化锰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3)黄铜是铜与锌 2H2O+O2↑;

2H2O+O2↑ (3)大于

锌片的表面生成了红色的物

的合金,其硬度大于纯铜。将足量的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锌片的表面生成了红色的物质,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此实验证明锌比铜活泼。 考点:新能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5.水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命吸管”(如图)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水净化器,里面装有网丝、注入活性炭和碘的树脂(除去钙、镁离子)等。其中活性炭起到_____作用。经过该“生命吸管”净化的水是_____(填“硬”或“软”)水。

据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二硫化钼分子(MoS2),钼

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在二硫化钼的催化下,水能够较快的反应释放出氢气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吸附 软 金属元素 2H2O

MoS2 2H2↑+O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9.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除杂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1-,可用硝酸银和稀硝酸溶液 B.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可抽丝灼烧闻气味 C.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固体,可溶解、过滤、蒸发 D.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氢氧化钡,可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1-,可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溶液,沉淀不溶解,说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故选项A正确; B、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可抽丝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没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选项B正确; C、要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固体,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只要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就把碳酸钙与氯化钠分离,故选项C正确; D、除去氯化钡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