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含5套中考模拟卷〗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2 ℃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 B.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 C.t2 ℃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降到t1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的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t2℃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甲,故B; C、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t2℃甲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物质甲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正确;
D、由于甲和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比乙的多,故D错误。故选D。 2.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3.往含有FeSO4和CuSO4的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粒,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只有Cu B.滤渣中一定有Zn
C.滤渣中一定有Cu、Fe、 Zn D.滤渣中一定有Cu、Fe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锌粉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完全后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因此,滤渣中一定有Cu、Fe,可能含有Zn。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被金属丝传导出去,致使蜡烛的温度低于着火点,蜡烛熄灭,选项A正确;
B、金属丝导热将火焰的热量传递到外面,不是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选项B错误; C、火焰熄灭是因为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选项C正确;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那么金属丝内空气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的时间会延长,蜡烛不会很快熄灭,
选项D正确。故选B。 点睛: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缺一不可。 5.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反应中各元素的存在形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B.生成物有两种分子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根据微观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3H2【详解】
A、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选项A不正确;
一定条件2NH3。
B、只有一种生成物即生成物中有一种分子,故选项B不正确;
C、反应物中两种物质都是单质,生成物是化合物,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故选项C不正确; D、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解答。 6.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加入硝酸银溶液 B.区别棉花和羊毛:用灼烧的方法
C.除去CaO中的杂质CaCO3:加入足量稀盐酸 D.除去CuCl2中的杂质Cu(OH)2:加入H2SO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盐酸和氯化钠中均含有氯离子,故加入硝酸银均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选项错误;B、棉花灼烧后产生烧纸的味道,羊毛灼烧后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能够区分,选项正确;C、稀盐酸既能和氧化钙反应,又能和碳酸钙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选项错误;D、氢氧化铜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产生新的杂质,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7.青少年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导致佝偻病() A.碘 B.钙 C.铁 D.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B、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将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B、面粉不溶于水,会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C、汽油不溶于水,会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大于100纳米不溶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B.面粉
C.汽油
D.氯化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