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果戈理《外套》的创作特色
论果戈理《外套》的创作特色
【摘要】: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俄国文学自然派的创始人,另外还是传说中的俄国散文之父,我们中国人还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外套》是果戈理的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840年,沙皇治下的俄国等级森严,果戈里是用小说抨击那害人的官僚制度。文章探求《外套》的创作特色,以聆听他为俄罗斯民族奏响的一曲含泪带笑的人生悲歌。
【关键词】:果戈理 《外套》 创作特色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下文用‘他’代替),是一个九等文官。寒冷的天气逼迫他必须更换一件外套,而这一切耗费了他所有的积蓄。而当他最终穿上了那身体面的大衣之后不久,就去参加了一个类似局长的人物给他安排的庆祝酒会。伟大的主人公似乎就要因为新的外套改变人生了,但是在从酒会回家的路上;野蛮的劫匪夺走了他全部的幸福,他们抢走了他的大衣。失落的他最终鼓足所有的勇气去寻找警察署的长官;后者不失时机的展示了自己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纪的残酷的条文,斥责他违背政府机构办事的例行程序。这位“将军”认为他的敢于亲自拜访严重挑衅了长官的地位,是不可饶恕的。于是,失望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一病不起,最后呜呼哀哉。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共同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果戈里的《外套》里走出来的。”人们经常引用这句评语来表达对果戈里的敬意,并说明他影响之大。无疑,果戈里是俄国写实主义作家当之无愧的先驱。不仅如此,他的《外套》还是最早表现小人物并对弱者寄予同情的短篇小说,对全世界的文学创作和人文主义关怀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外套》中,小说令人惊奇地运用了一个荒诞手法的结尾,刻画了一个为自己复仇而“从一切人的肩上剥掉各种外套,不管是猫皮的、海狸皮的、棉絮的、貉皮的??”的幽灵的形象。而在小说的主体部分,作者使用一贯的幽默而冷峻的笔法,刻画了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这个忠于职守,甚至可以说是怀着爱心服务的小职员的可怜生活。虽然他勤恳工作,但却“挣得了两袖清风,一身毛病”,并且常常受到周围同僚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生前唯一的反抗却是“让我安静一下吧,你们干吗欺负我?”从这里,一种痛彻心扉的悲凉油然而生,主人公最终“可怜地咽了气”。小说在这里结束,完全是可以的,但是,果戈里并没有停笔,而是继续写一个“幽灵”在夜间出没,到处剥人外套的故事。荒诞中实质上孕育着必然,也渗透着悲凉。从结构角度看,结尾部分的“荒诞”手法的运用,打破了原本小说的叙述文体,使一个偏重于写实的小说,变成了一篇富有“怪诞”意义的寓言小说。主人公因外套而死,因外套而阴魂不散,于是,外套在这个意义上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人的身份、地位、面子的象征。而“幽灵”是被作者赋予的作为阿卡基的一种对现实的反抗的表现形式,例如当“要人”的外套被“幽灵”扒去之后,“要人”甚至不大对下属们说:“你怎么敢?你知道谁站在您的面前吗”之类耀武扬威的话了。反抗是“幽灵”的承载动因,然而阿卡基的反抗也只能通过死后变成“幽灵”,果戈里实际上在这里寄寓的是一种无尽的悲凉。小人物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乎其微,而只能沦落到变成“幽灵”这样一种荒诞的表现来发出他们对现实的控诉,这是怎样的一种渗透到人骨子里的凄凉啊!果戈里正是以这样一种夸张荒诞不经的结尾与前面的冷峻旁观的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讽刺的效果,也使故事的主题得以突显。
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一样,以前西方作品中的主角也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们都是英雄人物。所以英语的“男主角、女主角”才同“男英雄、女英雄”是同样两个字hero
和 heroine。阿卡吉·阿卡吉耶维奇的出现,标志着小人物开始登上文学殿堂。《外套》不仅仅在思想上把人文关怀提到新的高度,而且果戈理在艺术上的成功,即创造了这样一个我们都曾见过,却又视而不见的典型人物,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就像文艺复兴使画家们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开始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一样,文学家们发现,老百姓的性格是如此斑斓多彩,要远比说唱了两千年的史诗英雄更有意思,也比表演了千百年的话剧人物更吸引人。小说家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在文学殿堂里塑造各种不同性格。于是,我们便有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福楼拜的菲丽丝蒂、莫泊桑的羊脂球、屠格涅夫的杰拉欣、陀斯托耶夫斯基的白痴、托尔斯泰的玛丝洛娃、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狄更斯的小杜丽、霍桑的普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德莱塞的嘉丽妹妹、康拉德的吉姆爷、莫里亚克的麻风病人、鲁迅的祥林嫂、沈从文的翠翠、老舍的祥子??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学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里走出来的”。
19 世纪的俄国文坛是一片星光璀璨的天空。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果戈里作为俄罗斯民族优秀的代表作家,向我们展示了贯穿在他们作品中幽默的讽刺艺术,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向俄国黑暗的封建统治和社会腐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体味到作家笔下深沉的忧患和悲凉,那是对民族的深深的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