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质检化学试卷(4月份)[解析版]
原子,加成时1个烃分子已引入2个H原子形成卤代烷,所以该气体烃分子中含有4个H原子,
由选项可知,都是链烃,故该气态烃分子中C原子数目为
=3,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难度不大,理解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是解题关键.
8.下列过程方向的判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NH4NO3溶于水吸热,说明其溶于水不是自发过程 B. 等物质的量的同一种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而固态时熵值最小 C. 不借助于外力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过程,其体系的能量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D. 由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更适合于所有的反应过程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吸热过程也可能是自发过程; B.同种物质混乱度越大,熵越大;
C.物质的转化过程就是使物质趋向稳定的过程,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D.△H﹣T△S<0的过程属于自发过程.
解答: 解:A.反应能否自发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对于吸热反应,在一定温度
下也能进行,NH4NO3溶于水是自发过程,故A错误;
B、同种物质混乱度越大,熵越大,则同一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熵值依次增大.故B正确;
C物质的转化过程就是使物质趋向稳定的过程,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说不借助于外力能自发进行的过程,其体系的能量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故C正确; D.反应能够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为:△H﹣T△S<0,所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熵变和焓变都有关,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焓变和熵变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自由能的大小,即:△H﹣T△S<0,与熵变和焓变都有关系.
9.常温时,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的溶液pH() A. 等于7 B. 大于7 C. 小于7 D.无法确定
考点: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 根据两种溶液中H和OH的关系以及氨水为弱电解质的性质,判断反应后酸碱的过量,进而判断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 解:pH=3的盐酸中c(H)=10mol/L,pH=11的氨水中c(OH)=10mol/L,
﹣+
两种溶液H与OH离子浓度相等,但由于氨水为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则氨水浓度大于盐酸浓度,反应后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则所得溶液的pH>7,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酸碱过量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溶液H与OH离子浓度相等时,氨水过量.
+
﹣
+
﹣
+﹣3
﹣
﹣3
10.25℃时,pH=2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是()
﹣7﹣1﹣12﹣1
A. 1×10mol?L B. 1×10mol?L
﹣2﹣1﹣14﹣1
C. 1×10mol?L D. 1×10mol?L
考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水的电离.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
分析: 25℃时,pH=2的HC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10
﹣pH
,酸性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
.
浓度等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即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
﹣pH
解答: 解:25℃时,pH=2的HC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10=0.01mol/L,酸性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即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
=
mol/L=10
﹣12
mol/L,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电离,明确酸性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即可解答,注意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不等于溶液中氢离子,为易错点.
11.下列关于小苏打水溶液的表述,正确的是()
A. c(Na)=c(HCO3)+c (CO3)+2c(H2CO3)
﹣﹣++2﹣
B. c(Na)+c(H)=c(HCO3)+2c(CO3)+c (OH)
﹣﹣
C. HCO3的电离程度大于HCO3的水解程度
﹣﹣++2﹣
D. 存在的电离有:NaHCO3=Na+HCO3,HCO3?H+CO3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 A.小苏打为碳酸氢钠,根据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物料守恒进行判断; B.根据碳酸氢钠溶液的电荷守恒进行分析;
+
﹣
2﹣
C.NaHCO3溶液呈碱性,HCO3的水解大于HCO3的电离; D.溶液中还存在水的电离.
+
解答: 解:A.小苏打为碳酸氢钠,根据NaHCO3溶液中的物料守恒可知:c(Na)=c
﹣2﹣
(HCO3)+c(CO3)+c(H2CO3),故A错误;
﹣++2﹣
B.根据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得:c(Na)+c(H)=c(HCO3)+2c(CO3)
﹣
+c(OH),故B正确;
﹣﹣
C.NaHCO3溶液呈碱性,说明HCO3的水解大于HCO3的电离,故C错误;
﹣﹣++2﹣
D.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的电离有:NaHCO3=Na+HCO3,HCO3?H+CO3和
﹣+
H2O?H+O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涉及盐的水解原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等知识,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及盐的水解原理在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中的应用方法.
﹣﹣
12.工业上制备高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SiCl4(g)+2H2(g)═Si(s)+4HCl(g)△H=+Q kJ/mol(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 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 kJ C. 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 D.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时,生成的HCl通入100mL 1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从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来源:Z|xx|k.Com] B、注意反应的可逆性;
C、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D、根据方程式计算生成HCl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A、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则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iCl4的转化率减小,故A错误;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1molSiCl4不能完全转化,达平衡时,吸收热量小于QkJ,故B错误;
C、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则v(HCl)==0.03mol/(L?min),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2)=×v(HCl)=×0.03mol/(L?min)=0.015mol/(L?min),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时,生成HCl的物质的量为
×4=0.1mol,100mL1mol/L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0.1L×1mol/L=0.1mol,二者物
质的量相等,恰好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问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反应的可逆性,选项B是解答中的易错点.
13.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
+
(CH3COO﹣)>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c(H)>C(OH)
﹣﹣1
B. c(CH3COOH)+c(CH3COO)=0.1mol?L
﹣
C. c(CH3COOH)>c(CH3COO)
﹣﹣﹣1
D. c(CH3COO)+c(OH)=0.2mol?L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应用.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 A.从溶液电中性的角度分析; B.根据物料守恒判断;
C.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水解程度; D.根据电荷守恒和醋酸的电离程度分析.
﹣
解答: 解:A.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存在c(Na)+c(H)=c(CH3COO﹣﹣﹣++)+c(OH),已知c(CH3COO﹣)>c(Na),则c(H)>C(OH),故A正确;
﹣
B.n(CH3COOH)+n(CH3COO)=0.2mol,溶液体积为1L,则c(CH3COOH)+c(CH3COO﹣﹣1
)=0.2mol?L,故B错误;
﹣
C.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水解程度,则
﹣
c(CH3COO)>c(CH3COOH),故C错误;
﹣++
D.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存在c(Na)+c(H)=c(CH3COO)+c(OH﹣),醋酸为弱电解质,存在微弱电离,则有
﹣﹣++
0.1mol/L>c(CH3COOH)>c(H),c(Na)=0.1mol/L,则c(CH3COO)+c(OH)
﹣1
<0.2mol?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弱电解质和盐类水解问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根据溶液电中性和物料守恒解答该题.
14.放热反应CO(g)+H2O(g)?CO2(g)+H2(g)在温度t1时达到平衡,c1(CO)=c1(H2O)=1.0mol?L﹣1,其平衡常数为K1.其他条件不变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至t2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2(CO)和c2(H2O),平衡常数为K2,则() A. 若增大CO浓度,K2和K1都增大 B. K2>K1 C. c2(CO)=c2(H2O) D. c1(CO)>c2(CO)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浓度无关;
B.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判断;
C.t1时达到平衡,c1(CO)=c1(H2O)=1.0mol/L,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1,二者转化率相等,据此判断;
D.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至t2时,平衡逆向进行,CO浓度增大.
解答: 解:依据化学平衡CO(g)+H2O(g)?CO2(g)+H2(g)△H<0,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即平衡逆向进行;
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浓度无关,增大CO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至t2时,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即平衡逆向进行,K2<K1,故B错误;
C、t1时达到平衡,c1(CO)=c1(H2O)=1.0mol/L,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1,二者转化率相等,故新平衡状态下,c2(CO)和c2(H2O)仍相同,故C正确; D、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至t2时,平衡逆向进行,所以c2(CO)>c1(C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常数等,难度不大,注意平衡常数只是随温度变化.
15.pH=1的两种酸溶液A、B各1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