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教无痕doc- 作文教学之我见 - 图文
减负增效从“导语”开始
沈阳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加要注重导语的文质兼美。那么,如何做好这“第一道工序”呢?方法灵活多样,要设计因“课”而异的导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践行着减负增效从“导语”开始。 一、诗歌导入 在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诗人汪静之说,时间是一根铁鞭,生命是一树繁花,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那么,“爸爸的花儿落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和林海音一起“朝花夕拾”吧。这样的导语,既设置了情感基调,又增加了文学积累。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导语:有首儿歌说:鸟有鸟的话,风有风的话,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说话不能猜谜语,大家都将普通话。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破解吧。这样的导语简洁易懂,又吸引学生。
二、故事导入 在《言为心声——作文语言描写训练》课时,我引用了这样的故事作导语:一个下雪天,庙里来了四个人(秀才、财主、县官、流浪汉)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秀才)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官)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财主)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同在庙里避风雪的(流浪汉)听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狗屁!”学生在听故事,辨人物中,明白了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性。
三、歌曲导入 《北京的胡同》导语: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文本的情境。歌词如下: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故事;弯弯曲曲的小故事告诉告诉我和你,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幅看不够的画;每一扇大门都关着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走出高楼大厦到小胡同去,走进爷爷奶奶的故事里,听一听老北京的回忆,幽长的回忆。
深深浅浅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深深浅浅的话题;深深浅浅的小话题诉说诉说风和雨,每一个大家庭都有一首经风雨的歌;每一个孩子都演着都演着一出童话般的戏,都演着一出童话般的戏。穿出鲜花霓红到小胡同去,走出弯弯曲曲的老故事,看一看新北京的美丽,迷人的美丽。
在充满京韵的乐曲中,在情真意切的歌词中,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的意境中。
17
四、图片导入 在学习冰心的散文《笑》的时候,挑选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微笑”,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世博会西班牙馆小米宝宝的微笑、慈祥的老奶奶的微笑,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笑”的认识,并让学生谈谈图片上的“笑”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学生好奇又兴奋,各抒己见。由此过渡到课文中的“笑”。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五、温故导入 例如《春》一课的导入:教师先提问:“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说得最多?”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时,老师才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导语也是精彩纷呈的。但是,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我力求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精彩的亮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真实的收获。就如歌曲《牵手》所唱的“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18
口头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熊开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造就高素
质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至关重要,而写作难、难写作是中学生普遍感到的问题,也是教者煞费苦心希望能解决的问题。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多年积极探索,潜心研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创设情境教学、发表式作文、新体验作文等等,笔者作为后学,受益匪浅。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除学习前辈经验外,尝试训练学生口头作文来辅助书面作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我相信许多语文教师也用过,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笔者认为,口头作文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好的途径。
一、口头作文对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由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的核心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一种口头语言,文就是一种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因此,中学语文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读、写强调较多,而听、说相对淡化,这是与部分教者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分不开的。其实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表达、是应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的:“语言文字学习的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 语言的实践性不仅在于能写出各种文章,还在于日常的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交际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还体现他的素养,代表他的形象。因而语文课中,必须强化口头训练,口头作文则是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口头训练形式。
二、口头作文相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传统作文训练形式存在耗时、低效的弊端,而这种口头训练的形式与传统作文训练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缩短写作——讲评的循环时间。传统作文先写再批后评,很多老师批改认真,耗时极长,因而讲评常常是一两个星期后的事,而此时,学生对于前一篇作文早已忘记颇多,更不要提有太大的受益了。另外正是因为循环时间长,许多中学一学期只要求学生作七、八篇作文(不少负责的老师还辅以周记等形式,但在讲评这一环则常常淡化),须知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七、八篇作文能解决的,而口头作文当场说,当场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场受益,而教者在批改时也能节省时间,可增加每学期的作文训练量。
第二,适当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可能觉得无话可说,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时并不完全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体验,而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别的学生口述作文时,则会给他们带来启发。我们常常会
19
发现,口头作文训练刚开始时,只有一两人举手,后来人数就会增加,除了在气氛的影响下,学生胆量变大之外,与他们有了可说的内容是分不开的,长期如此,就可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文学性思维。教师而言,传统作文既要评内容,又要评语言、评章法,不仅批改量大,而且由于评讲内容多,学生也不能抓住重点。而口头作文训练,能当场解决作文内容问题,教者可集中精力点评语言、章法,对于学生语言水平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而言,写作时,同样可以集中精力锤炼语言,设计章法,久之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对于解决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平铺直叙、语言平淡干瘪的现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根本而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与否,与阅读量的大小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有口头训练这一辅助形式,则更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三、如何实施口头作文训练
第一步,精心选题,巧妙设计。中国近代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指出:“作文教学难,第一难在出题目。”作文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话可说,出题目的首要条件是要让作文者有话口说,有内容可讲,书面作文如此,口头作文也是如此。
第二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要求学生通过精心思考,勾勒出讲述内容脉络,理顺好上下逻辑关系,富有条理地说出作文提纲,为下一步很好地进行口述打下牢固的基础。俗话说,想得清,才能说得清,很多学生之所以文章掌法混乱,这与他们没有一个完整得构思有很大得关系。口头作文要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第三步,口述作文,现场点评。这是口头作文训练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者可采用讲—评—再讲---再评的形式,可以评学生口述的内容,也可以评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也可以评学生的姿体动作是否得体,神态是否自然。可以是教者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评,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看谁说的好,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书面成文,总结体会。这个环节有的老师会忽视,而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口头作文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要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通过写这一环节,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既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对口头作文的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怎样,口头作文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书 面写作的能力。
四、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的几个注意点
其一,训练内容需注意循序渐进。刚开始时,决不能出内容太多或过难的题目,否则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很快失去兴趣,训练也就很难继续,教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